上次更新谷歌傾斜攝影轉換生成OSGB瓦片V1.1版本,使用該版本生產了臺北、臺中、桃園三個地方的傾斜攝影OSGB數據,在OSGB可視化軟件中進行展示,可視化效果和加載效率俱佳。已經很久沒更新地形瓦片數據,主要是熱點地區的原始數據沒有太多高分辨率的,因此結合當前臺灣熱點,生產了一份臺灣地區的高分辨率DEM數據:臺灣10米DEM數據。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關于臺灣的數據介紹并不少,除了臺灣的傾斜攝影數據和建筑模型數據外,更多的是臺灣的地形數據,目前已知的有90米、30米、12.5米以及臺灣官方生產的20米,大家都可以免費領取。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有12.5米數據,那還生產10米的數據干嘛,精度提高又不大,不是多此一舉,這里我說一下這份數據的優勢:
1.現勢性最好,這份數據是2023年生產的。就拿分辨率最接近的12.5米數據來說,原始數據是SRTM在2006-2011年生產的30米DEM數據,通過算法生成的12.5米,并非真正的12.5米,而且原始數據生產時間距離現在已有至少13年,雖然說地形數據變化不大,但是時間長,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變化還是非常大的。以臺北港為例,12.5米的縮略圖如下圖:
10米縮略圖為下圖,可以看到,臺北港輪廓清晰可見,而且圖下面的中山高速也相當清晰,而在12.5米的圖中,臺北港只能看到粗略的兩個防波堤。
2.覆蓋最全,細節最豐富。此前發布的20米數據,雖然細節各方面相比12.5米不相上下,但是官方出于安全原因,苗栗縣有一部分區域缺失了,有點遺憾。
10米DEM數據把臺灣本島、澎湖列島、金門島等都包含,是當前覆蓋最全面的DEM數據
3.精度最高,10米DEM數據是臺灣官方生產的數據,相比較商業公司以衛星拍攝的地形數據,這份數據經過地面控制點校準,誤差更小,使用這份數據做地形分析,結果更精確。
下面說一下這份數據具體信息,原始數據大小有7.43GB,如下圖:
數據是WGS84坐標,加載到GlobalMapper中屬性截圖如下,可以看到,數據分辨率是優于10米的:
我把數據切成了能夠接入Cesium的地形瓦片數據,使用Nginx即可靜態發布,之前我寫過相關文章介紹DEM地形瓦片數據發布和使用教程(詳情>>>),地形數據最高能切到15級,與12.5米一致,切好的瓦片數據共有589426個文件,共計2.83GB大小,地形瓦片數據加載到Cesium效果如下圖:圖片
數據畢竟分辨率是10米,并非像1米或者2米DEM那樣,能看到平直的道路與鐵路,這里能看到河谷、平靜的河道,對于10米分辨率來說,已經不錯了。
總體而言,這是目前除了商業衛星外,能獲取的最高分辨率而且精度最高的DEM數據,相比較12.5米以及20米的數據而言,優勢毋庸置疑。這份數據在地形可視化方面優勢不是特別明顯,因為分辨率并不沒有絕對優勢。它的最大優勢是在地形分析方面,高程量算、淹沒分析、挖填方分析以及宿營地選址等,在需要體現量化或結果可視化的分析算法方面,優勢更明顯。這份數據目前已經生產好,并切成地形瓦片,有需要的讀者可以私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