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領導力模型是由英國教練格雷厄姆·亞歷山大(Graham Alexander)、艾倫·Fine和約翰·惠特默(John Whitmore)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最初用于體育教練領域,后來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領導力發展和個人成長中。它通過結構化的提問引導個體或團隊明確目標、分析現狀、探索方案并承諾行動,從而提升執行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GROW模型的四大核心要素
1. Goal(目標)
- 定義:明確在當前場景下想要達成的具體結果,包括短期目標(當下任務)和長期目標(戰略方向)。
- 關鍵問題:
- “你希望通過這次溝通/行動實現什么?”
- “這個目標達成后,會帶來哪些具體改變?”
- 原則:目標需符合SMART原則(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衡量、Achievable可實現、Relevant相關、Time-bound有時限)。
- 例:若團隊目標是“提升業績”,需細化為“未來3個月內,將月度銷售額從50萬提升至65萬”。
2. Reality(現狀)
- 定義:客觀分析當前所處的位置、已有的資源、面臨的障礙及相關事實,避免主觀判斷。
- 關鍵問題:
- “目前的情況是怎樣的?有哪些數據或證據支持?”
- “你已經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 “阻礙目標實現的因素有哪些(內部/外部)?”
- 核心價值:幫助個體/團隊跳出“想當然”,直面真實問題。例如,某部門目標是“減少客戶投訴”,現狀分析可能發現“投訴集中在物流延遲,而物流團隊當前人力缺口達30%”。
3. Options(方案)
- 定義:探索實現目標的所有可能途徑,鼓勵發散思維,不急于評判可行性。
- 關鍵問題:
- “為了達成目標,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 “如果資源不受限制,你會嘗試什么?”
- “其他人在類似情況下是怎么做的?”
- 操作要點:先“數量”后“質量”,避免過早否定想法。例如,針對“提升客戶滿意度”,可能的方案包括“優化售后響應時間、增加產品使用培訓、建立客戶反饋獎勵機制”等。
4. Will(行動)
- 定義:從備選方案中確定具體行動步驟,明確責任、時間節點和衡量標準,并承諾執行。
- 關鍵問題:
- “接下來你會優先采取哪3個行動?”
- “每個行動的負責人是誰?何時完成?”
- “如何判斷行動是否有效?需要哪些支持?”
- 核心價值:將“想法”轉化為“落地計劃”。例如,針對“提升團隊協作效率”,最終行動可能是“每周一召開15分鐘同步會(負責人:組長)、建立共享文檔庫(負責人:行政,3天內完成)”。
GROW模型的應用場景
- 領導力教練:管理者通過GROW框架引導下屬獨立解決問題,而非直接下達指令。
- 團隊目標管理:在項目啟動或復盤時,用GROW統一團隊對目標和行動的認知。
- 個人成長規劃:用于自我反思(如職業發展、學習計劃),例如用GROW分析“3年內晉升為經理”的路徑。
GROW模型的優勢與注意事項
- 優勢:
- 結構化:避免溝通碎片化,聚焦核心問題。
- 賦能性:激發個體主動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靈活性:適用于不同層級(個人/團隊/組織)和場景。
- 注意事項:
- 避免“流程化”:需結合溝通對象的特點調整提問方式,保持靈活性。
- 關注“現狀”真實性:若現狀分析失真,后續方案會偏離方向。
- 行動需“可追蹤”:明確的衡量標準是確保執行的關鍵。
總之,GROW模型的核心邏輯是“從目標出發,基于現狀,通過方案落地,最終達成結果”,它不僅是一種領導力工具,更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