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應用開發第三講:大模型是Agent的“大腦”,提供通用推理能力(如GPT-4、Claude 3)
資料取自《大模型應用開發:動手做AI Agent 》。
查看總目錄:學習大綱
關于DeepSeek本地部署指南可以看下我之前寫的文章:DeepSeek R1本地與線上滿血版部署:超詳細手把手指南
大模型是Agent的「大腦」—— 用生活案例講透通用推理能力
以下用“人類大腦 VS 大模型”類比 + 生活場景拆解,幫你直觀理解大模型的「大腦」作用
一、核心邏輯:大模型 = Agent的智慧中樞
就像人類用大腦分析問題、指揮手腳干活,大模型(如GPT-4)在Agent中扮演 決策指揮官 的角色[2][5]。
人類場景 | Agent內部運作 |
---|---|
你說“肚子餓”→ 大腦分析附近餐廳、選性價比最高的 | 用戶輸入需求 → 大模型拆解任務、調用工具(地圖+支付接口) |
朋友借錢→大腦判斷關系、利息、還款能力 | 處理用戶請求 → 大模型檢查財務數據、風控規則[1][5] |
二、大模型如何提供推理能力?分三步說清
1. 任務拆解:像解開一團毛線
例子:用戶說:“我想帶爸媽去三亞旅行,他們腿腳不好,預算1萬。”
- 大模型行動:
1?? 拆分核心需求 → 交通(少步行)、住宿(無障礙)、景點(輕松游) [1]。
2?? 調用工具 → 查航班/篩選酒店/規劃路線(見圖)[6]。
▲ 任務拆解與工具協作流程(引用第2章框架)
2. 邏輯推理:像偵探破案
原理:大模型內部通過「思維鏈(CoT)」技術,像寫草稿紙一樣一步步推導[2]。
例子:預算超標時的推理過程
機票5000元 + 酒店400元/天×5天 = 7000元
→ 問題:剩余3000元不夠景點門票+餐飲
→ 重組方案:改訂紅眼航班(省2000元)+ 減少一晚住宿(省400元)→ 總預算控制成功 [1][6]。
3. 多工具協作:像樂隊指揮
關鍵能力:協調不同工具(訂票系統、計算器、數據庫)共同完成任務[5][6]。
案例對比:
無大模型 | 有大模型 |
---|---|
工具各干各的:機票工具只能查票,酒店工具只會訂房 | 大模型協調工具:先算總預算,再訂票+訂房+查天氣,保證方案整體可行 [5][6] |
三、生動案例:旅行管家Agent的一天
用戶需求:周末北京出發去杭州,想看西湖,預算2500元
大模型「大腦」工作全流程
1?? 感知需求:提取關鍵詞:時間(周末)、地點(杭州)、限制條件(預算2500)[2][5]。
2?? 調用知識庫:查找西湖附近酒店價格、高鐵耗時、景點開放時間[5]。
3?? 生成方案:
- 北京→杭州高鐵(4小時,二等座單程400元)
- 酒店:西湖邊漢庭2晚(總價800元)
- 景點:西湖游船(80元/人)+ 靈隱寺(45元/人)
4?? 邏輯驗證:總費用計算(400×2 + 800 + 80×2 + 45×2 = 2450元),不超預算[6]。
5?? 執行訂票:調用12306接口訂票,發送確認短信到用戶手機[5][6]。
▲ 流程涉及第2章規劃能力與第5章工具調用
四、為什么必須用大模型?
1. 傳統程序 VS 大模型Agent
傳統程序 | 大模型Agent |
---|---|
只能處理固定規則(如“價格>1000就報警”) | 能理解模糊指令(如“選性價比高的酒店”)[2] |
遇到未預設的情況直接報錯(如臺風停航) | 自動調整方案(改訂高鐵/改日期)[6] |
2. 核心價值總結
- 通用性:同一套模型處理旅游、辦公、醫療等不同任務[2][5]。
- 應變力:用戶臨時加需求(“順便預約接機”)能即時響應[6]。
- 像人一樣思考:考慮間接因素(如“帶老人出行”選直達車次)[1][6]。
核心章節引用說明
- 大模型角色:《大模型應用開發:動手做AI Agent 》第1章1.3節描述大模型作為Agent大腦的核心作用[2]。
- 任務拆解方法:《大模型應用開發:動手做AI Agent 》第2章2.2節(思維鏈、ReAct框架)[1][5]。
- 工具協作邏輯:《大模型應用開發:動手做AI Agent 》第2章2.4節(調用工具擴展能力)[5][6]。
- 案例實現技術:《大模型應用開發:動手做AI Agent 》第6章(ReAct框架實戰)[6]。
技術延伸閱讀:《大模型應用開發:動手做AI Agent 》第3~6章通過訂票助手、自動PPT制作等7個案例,展示不同場景的大模型推理實戰(參考目錄)[3]。
目錄:總目錄
上篇文章:大模型應用開發第二講:核心能力:自主性、適應性、推理能力
下篇文章:大模型應用開發第四講:兩大方向:增加上下文信息(知識) vs 提升行動力(微調或Agent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