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內容來源:小林Coding
TCP的特點
1.面向連接
一定是“一對一”才能連接,不能像 UDP 協議可以一個主機同時向多個主機發送消息,也就是一對多是無法做到的
2.可靠的
無論的網絡鏈路中出現了怎樣的鏈路變化,TCP 都可以保證一個報文一定能夠到達接收端
3.字節流
用戶消息通過 TCP 協議傳輸時,消息可能會被操作系統“分組”成多個的 TCP 報文,如果接收方的程序如果不知道“消息的邊界”,是無法讀出一個有效的用戶消息的。
并且 TCP 報文是“有序的”
當“前一個” TCP 報文沒有收到的時候,即使它先收到了后面的 TCP 報文,那么也不能夠給應用層去處理
同時對“重復”的 TCP 報文會自動丟棄
什么是TCP連接
簡單來說就是
用于保證可靠性和流量控制維護的某些狀態信息
這些信息的組合包括 Socket、序列號和窗口大小稱為連接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建立一個 TCP 連接是需要客戶端與服務端達成上述三個信息的共識。
- Socket:由 IP 地址和端口號組成
- 序列號:用來解決亂序問題等
- 窗口大小:用來做流量控制
如何唯一確定一個TCP連接呢
TCP 四元組可以唯一的確定一個連接,四元組包括如下:
1.源地址
2.源端口
3.目的地址
4.目的端口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字段(32 位)是在 IP 頭部中,作用是通過 IP 協議發送報文給對方主機。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的字段(16 位)是在 TCP 頭部中,作用是告訴 TCP 協議應該把報文發給哪個進程
有一個 IP 的服務端監聽了一個端口,它的 TCP 的最大連接數是多少??
服務端通常固定在某個本地端口上監聽,等待客戶端的連接請求。
因此,客戶端 IP 和端口是可變的,其理論值計算公式如下:
最大 TCP 連接數 = 客戶端的 IP 數 X 客戶端的端口數
對 IPv4,客戶端的 IP 數量最多為 2 的 32 次方,客戶端的端口數量最多為 2 的 16 次方,也就是服務端單機最大 TCP 連接數,約為 2 的 48 次方。
當然,服務端單機能發 TCP 連接數能達到理論上的上限,會受以下因素影響:
文件描述符限制:每個 TCP 連接都是一個文件,如果文件描述符被占滿了,會發生 Too many open files。Linux 對于打開的文件描述符數量分別作了三個方面的限制:
系統級:當前系統可打開的最大數量,通過 cat /proc/sys/fs/file-max
查看;用戶級:指定用戶可打開的最大數量,通過 cat /etc/security/limits.conf
查看;進程級:單個進程可打開的最大數量,通過 cat /proc/sys/fs/nr_open
查看。
內存限制:每個 TCP 連接都會占用一定內存,操作系統的內存是有限的,如果內存資源被占滿后,會發生 OOM
UDP和TCP有什么區別?分別應用場景是?
1.連接
TCP是面向連接的傳輸層協議,傳輸數據前要先建立連接
UDP是不需要建立連接的,即刻傳輸數據
2.服務對象
TCP是一對一的兩點服務,即一條連接只有兩個端點
UDP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通信
3.可靠性
TCP 是可靠交付數據的,數據可以無差錯、不丟失、不重復、按序到達。
UDP 是盡最大努力交付,不能保證可靠交付數據。
4.擁塞控制、流量控制
TCP 有擁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機制,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UDP 則沒有,即使網絡非常擁堵了,也不會影響 UDP 的發送速率(因為根本不在意發送成功不成功,所以我們速率不用變)。
5.首部開銷
TCP 首部較長較復雜,會有一定的開銷,首部在沒有使用【選項】字段時是 20 個字節,如果使用了【選項】字段則會變長的。
UDP 首部只有 8 個字節,并且固定是不會變的,開銷較小。
6.傳輸方式
TCP 是面向連接,沒有邊界,但保證順序和可靠。
UDP 是一個包一個包的發送,是有邊界的,但可能會丟包和亂序
7.數據分片所在的層不同
TCP 的數據大小如果大于 MSS 大小,則會在傳輸層進行分片,目標主機收到后,也同樣在傳輸層組裝 TCP 數據包,如果中途丟失了一個分片,只需要傳輸丟失的這個分片。
UDP 的數據大小如果大于 MTU 大小,則會在 IP 層進行分片,目標主機收到后,在 IP 層組裝完數據,接著再傳給傳輸層
TCP和UDP可以使用同一個端口嗎
可以
所以,傳輸層的「端口號」的作用,是為了區分同一個主機上不同應用程序的數據包。
傳輸層有兩個傳輸協議分別是 TCP 和 UDP,在內核中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軟件模塊。
當主機收到數據包后,可以在 IP 包頭的「協議號」字段知道該數據包是 TCP/UDP,所以可以根據這個信息確定送給哪個模塊(TCP/UDP)處理,送給 TCP/UDP 模塊的報文根據「端口號」確定送給哪個應用程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