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結束,這兩天分數將會陸續出來,無論結果好壞,我都希望你明白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在學校老師不會教你,但是非常重要。
一、中國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為王朝服務的。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末。
它的產生背景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官員選拔主要依靠門第和舉薦,導致權力世襲和貴族壟斷,限制了社會流動和優秀人才的選拔。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需要更公平有效的選官制度,以適應復雜的治理需求。
科舉制度應運而生,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促進了階級流動,也為國家選拔了大量優秀治理人才。
但科舉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考試內容主要局限在儒家經典和八股文,缺乏對實用科學和技術的考察,限制了創新和思維。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出現了舞弊、賄賂等現象。1905 年,清朝政府在現代化改革的背景下,廢除了科舉制度,轉而學習西方的現代教育和考試制度。
二、普魯士教育
普魯士教育源于 18 世紀的普魯士王國,是一種以實用主義、效率至上為核心的教育模式。
它的主要特點是強調紀律、標準化和系統化,旨在為社會尤其是工業生產培養合格人才。
換句話說,普魯士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工業社會的需求,將學生打造成能夠高效執行任務的“工具人”。
普魯士教育的特點包括:
- 教師培訓:教師接受統一的培訓,教學方法標準化,確保教學質量的一致性。
- 統一教材:普魯士教育使用統一的教材和教學大綱,所有學校的課程內容相同,確保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沒有差異。
- 嚴格的校規校紀:學生在校期間需遵守嚴格的紀律和規范,習慣于聽從教師和管理者的指揮。
- 軍事化管理:部分學校甚至采用類似軍事訓練的管理方式,培養學生的服從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 重復性訓練: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重復性強,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標準化的知識和技能,適應工廠的流水線作業。
- 缺乏創新教育:教育體系側重于傳授固定的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普魯士教育能夠讓學生快速適應工作環境,同時標準化的教育體系也有助于大規模的培養人才,但這種教育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強調效率和服從,忽視培養人的創新思維和個性化發展。
因此,高考之后,我希望你能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愛好,以興趣愛好為起點,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向上鏈接、向下兼容
首先,我要聲明的是,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你考得好,恭喜你拿到了進入中產階級的門票;如果你這次沒有發揮好,也不要氣餒,人生有很多賽道,保持讀書學習的習慣,你的人生依然會很精彩。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高考與你能賺多少錢、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并沒有直接關系。
大多數人進入什么行業、賺什么樣的錢,其實都源于父母對你進行的無形教育和認知塑造。
高考通過教育資源,將中產的資格門票開放給底層,上層對此并不感興趣,他們有很多其他途徑。
有人可以通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保送名校,有人可以通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學術成果保送……還有各地的外國語教育系統、北上廣深和任何一所省會城市的名校,幾乎 50%的學生根本不需要走高考這條路。而這些名校中最差的一批,上一所 985 大學,已經是學校墊底的了。
中產沒有一個穩定的投資標的或錨來錨定他們的積累,這是中產與上層最大的區別。
中產追逐的東西往往是無奈的選擇,并不是像生產資料核心資產一樣能夠穩定產生收益和增值的錨。中產的每一代都需要重新開始。
在我們這里,留給中產的東西不多,而且往往稍縱即逝。中產能夠擁有的資產,一是房產,曾經是最保值增值最快的資產,但隨著房產調控,很多人不僅沒有成為房產的受益者,反而可能半輩子的財富固化在鋼筋水泥中。
上層的最大特點是掌握核心算法,中產的一切都不能通過血緣繼承。而上層與中產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擁有一套可以繼承的算法,可以將體系一直運行下去。
上層為了穩定下層的情緒,也會定期不定期地將中產的名額分配給下層。而教育和高考,作為中產再生產最重要的工具,自然是分配的重要手段。
中產能夠擁有的資產,往往會引起底層的嫉妒,成為社會的眾矢之的,成為下層怒火的發泄目標。中產能夠擁抱且不被社會仇恨的唯一標的只有學歷。
在我們的文化中,只有高學歷擁有財富才不會被社會仇富。但是,學歷往往并不能真正改變命運,幫助中產完成階層晉升,相反,學歷的貶值速度很快。
寫到這里能說的不多了,如果你出身平凡,想要躍遷,能做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成為底層的代言人——替大眾代言,要么是想辦法鏈接上層,通過為上層服務拿到社會核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