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 PPT 的時候是不是也常陷入 “兩難”?要么對著空白幻燈片發呆,不知道怎么搭框架 —— 比如要做 “產品季度迭代復盤”,既想放數據又想講問題,結果頁面堆得像亂燉;要么好不容易湊完內容,又花兩小時調排版,字號、配色、圖表位置來回改,最后還覺得 “不夠好看”,這時間花得也太不值了!
小索奇之前就栽過這跟頭,上次幫團隊做 “用戶調研結果匯報”,光調整圖表和文字的間距就耗了一小時,后來發現 Gamma AI(網址:https://gamma.app),才算跟 “PPT 排版焦慮” 說再見。這不是傳統的 PPT 模板工具,而是能靠 AI 直接生成完整演示文稿的幫手,從大綱到設計全幫你搭好,親測用它做匯報,效率至少翻兩倍。
它最核心的本事,就是 “你說需求,AI 幫你把 PPT‘拼’出來”。比如你在輸入框里寫 “2024 年 Q3 用戶調研匯報:核心需求分析”,點擊生成,它會先給你出一份邏輯清晰的大綱 —— 封面之后是 “調研背景與目標”“樣本概況”“核心需求 TOP3”“落地建議”,甚至連 “數據說明” 這種容易漏的頁面都給你加上;更省心的是,每個頁面不只是空框架,它會自動填好基礎內容框架,比如 “核心需求 TOP3” 頁面,會幫你預留好圖表位置,還標上 “此處可插入柱狀圖:需求優先級占比”,連文字描述的句式都給你搭好,比如 “從調研結果看,XX 需求占比達 35%,主要集中在 XX 用戶群體”,你只要填具體數據就行,是不是省了超多功夫?
我上次用它做 “Python 學習路徑推薦” 的分享 PPT,本來以為得先列大綱再找模板,結果輸入主題后,它直接生成了 8 頁內容:從 “為什么學 Python” 到 “分階段學習重點”,再到 “推薦工具與資源”,每個頁面都配了對應的設計風格 —— 講 “工具” 的頁面用了科技感的圖標,講 “學習階段” 的頁面用了進度條可視化,連配色都是統一的淺藍 + 白,完全不用我自己調。之前做類似的 PPT,光找匹配的圖標和調整配色就得 1 小時,這次半小時不到就搞定了初稿,剩下的時間還能多準備點案例講解。
而且它的 “靈活度” 也很贊,不是生成了就不能改。比如你覺得某頁的設計風格不搭,點擊 “更換主題”,能一鍵切換成 “簡約商務風”“科技風”“手繪風”,文字和圖表會自動跟著適配新風格,不用你重新調整位置;要是想加頁面,比如在 “落地建議” 后面加 “風險預判”,輸入需求后,它會順著之前的邏輯補好頁面,連配色和字體都跟前面保持一致,不會出現 “前后畫風割裂” 的情況。
還有個小功能我特別喜歡 —— 在線協作和分享。生成的 PPT 不用導出成文件來回傳,你可以生成一個在線鏈接,發給同事后,他們能直接在鏈接里評論,比如 “第 5 頁的圖表建議換折線圖”,評論會標在對應的頁面上,不用再一個個截圖反饋;要是需要線下演示,也能導出成 PPTX、PDF 格式,兼容性沒話說,我上次導出成 PPTX 后用 Office 打開,文字、圖表都沒亂碼,直接能用。
不過得跟你說清楚:它生成的內容是 “框架性的”,具體的細節還得你自己補。比如它會幫你寫 “調研樣本共 500 份,覆蓋 25-35 歲用戶”,但具體的樣本來源、用戶地域分布,還是需要你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另外,要是你的需求特別小眾,比如 “古籍修復技術培訓 PPT”,它生成的大綱可能需要多調整幾處,畢竟 AI 對冷門領域的細節把控,還是不如咱們自己專業,對吧?
你平時做 PPT 是先列大綱再找模板,還是邊做邊想結構?有沒有過 “調格式調到崩潰” 的經歷?要是有的話,不妨試試 Gamma AI,不用注冊就能免費生成 3 份演示文稿,先感受下 “AI 幫你搭框架” 的省心,說不定能幫你省下不少調格式的時間。
我是【即興小索奇】,點擊關注,獲取更多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