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白紋伊蚊的飛行半徑是100米,而一套WebGIS系統能將疫情防控范圍精確到每平方米。
2025年夏季,基孔肯雅熱疫情在廣東佛山爆發,短短一個月內感染病例占全省95%以上。這種由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以**突發高熱、劇烈關節痛和全身皮疹**為特征,患者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基于WebGIS的風險地圖成為公共衛生決策的“數字大腦”。本文將帶你從零實現基孔肯雅熱風險地區分類系統,用代碼點亮疫情防控的智慧之光。
---
### 一、基孔肯雅熱:被忽視的熱帶威脅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得名于非洲坦桑尼亞方言,意為“彎腰駝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蜷縮的身體姿態。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傳播途徑**: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花蚊子)叮咬傳播,形成“人→蚊→人”傳播鏈
2. **高危人群**:新生兒、65歲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并發腦炎
3. **中國現狀**:2008年首次報告輸入病例,2010年后發生6起本地疫情
### 二、風險地區分類標準解析
根據《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全國風險等級劃分基于三大維度:
- **媒介分布**:伊蚊孳生范圍與密度
- **氣候條件**:活躍期時長(南方達8個月)
- **歷史疫情**:本地病例報告頻率
*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