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Infra】從ITIL到CMDB,配置管理,資產管理,物理機與設備管理(含Infra系列說明)
文章目錄
- 序:Infra系列說明
- 1、ITIL 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起源)
- 2、CMDB 配置管理數據庫(ITIL最主要部分,運維標準化實踐者)
- 3、資產管理、物理機管理、設備管理(例子)
- 結:更多IT Infra
序:Infra系列說明
Infra系列說明
- Infra(Infrastructure)即基礎設施,也就是企業里常見的ToB團隊,基礎架構部門,是為業務提效的通用團隊,基本上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會有。
- 工作中,作為一名基礎設施相關的開發者,其實往往是業務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工作內容涵蓋開發,運維,甚至客服答疑。領域內容也包括 Cloud-Infra,Game-Infra,AI-Infrra,Data-Infra,甚至IT-Infra。
- 誠然,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Infra,這些都必不可少,哪怕是管理者,也得開發運維客服,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覺得適當的整理,擴充知識面,盡量做到專精+覆蓋面廣,有意識有方向的去沉淀一些東西,是個人成長中有意義的一環,是成為架構師乃至高級管理者的基礎,從而避免沉浸在低級答疑中淪為高級客服。
Infra系列預告
-
Cloud Infra(云基礎設施)
核心定位:云服務提供商(如 AWS、阿里云)為用戶提供 IT 資源的底層基礎設施,是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 的載體。
核心組成:
硬件:大規模服務器集群、虛擬化層(如 KVM/Xen)、SDN(軟件定義網絡)、分布式存儲(如 Ceph);
軟件:云管理平臺(OpenStack/VMware vSphere)、彈性伸縮工具、多租戶隔離系統;
配套:全球數據中心節點、災備體系、邊緣計算節點。 -
Game Infra(游戲基礎設施)
核心定位:支撐游戲開發、運行、運營的端到端基礎設施。
核心組成:
開發側:游戲引擎(Unity/Unreal)的運行環境、版本控制工具(Perforce)、測試服務器集群;
運行側:游戲服務器(高并發低延遲,如專用物理機或容器化部署)、全球分布式網絡(CDN 加速游戲資源)、實時交互引擎(支撐多人聯機);
運營側:用戶數據存儲(如分布式數據庫)、反作弊系統、監控告警平臺(針對服務器卡頓、崩潰等問題)。 -
AI Infra(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核心定位:支撐人工智能(訓練、推理、部署)全流程的專用基礎設施。
核心組成:
硬件:GPU/TPU 等加速芯片(如 NVIDIA A100、谷歌 TPU)、高帶寬內存(HBM)、分布式存儲(適配大規模數據集);
軟件: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PyTorch)、分布式訓練框架(如 Horovod)、模型管理平臺(如 MLflow);
架構:算力調度平臺(如 Kubernetes+MPI)、數據預處理管道(ETL 工具適配非結構化數據) -
Data Infra(數據基礎設施)
核心定位:支撐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全流程的基礎設施,是大數據和數據驅動業務的底座。
核心組成:
存儲:數據湖(如 HDFS)、數據倉庫(如 Snowflake)、時序數據庫(如 InfluxDB);
處理:計算引擎(Spark/Flink)、ETL 工具(DataStage)、流處理平臺;
管理:元數據管理系統(如 Atlas)、數據質量管理工具、隱私計算框架(如聯邦學習平臺)。
1、ITIL 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起源)
ITIL 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
-
ITIL 即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 1, 2
這個縮寫詞的于 1980 年代首次使用,當時英國的中央計算機和電信局 (CCTA) 總結并推廣了數十條 IT 服務管理領域的最佳實踐。然而,ITIL 已不再指代“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并于 2013 年成為一個獨立的術語。 -
ITIL是一套全球公認的IT 服務管理(ITSM) 最佳實踐框架。
旨在幫助組織 優化IT 服務交付,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并與業務需求保持一致。
ITIL 包含一系列流程和指導方針,涵蓋了IT 服務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如服務戰略、服務設計、服務轉換、服務運營和持續服務改進。 -
ITIL 框架由 34 項最佳實踐組成。
用于管理和改進 IT 支持和服務交付。ITIL 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企業通過讓 IT 服務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從中獲取最大價值。 -
ITIL的未來
隨著技術發展(如云計算、DevOps),ITIL 也在迭代(從 ITIL v3 到 ITIL 4)。
早期企業可能為合規性(如金融監管要求)強制員工考 ITIL 認證,但現在更關注 “ITIL 能否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互聯網企業可能簡化 ITIL 流程,結合 DevOps 實現 “快速變更 + 風險可控”。
“ITIL+CMDB”,“ITIL + 云計算”,“ITIL + 監控工具(如 Prometheus)” 的復合技能更受青睞,因為純流程理論已無法滿足數字化時代的運維需求。
什么是 ITIL 認證?(AXELOS)
- AXELOS介紹
AXELOS 是一家由UK Government Cabinet Office和Capita組成的合資企業。AXELOS 負責維護和發展ITIL和PRINCE2等框架,這些框架被全球數百萬專業人士和組織用作指導,以提高效率、質量和業務成果。 - ITIL 證書介紹 1
有效期為三年,到期后需要通過 AXELOS 認可的合作伙伴進行續期。每項 ITIL 考試約為 300 刀。(2019年2月AXELOS發布ITIL4) - ITIL 4 管理專業人員 (ITIL MP) 1 2
ITIL 4 管理專業人員認證由四個模塊構成,提供成功運行由 IT 支持的產品和服務的關鍵技能。
1、創建、交付和支持:此模塊包括核心服務管理和服務創建。
2、推動利益相關者價值:此模塊適用于希望與利益相關者建立關系,以便共同創造價值的 IT 專業人員。
3、高速 IT:此模塊適用于在數字或高度自動化環境中工作,或提供數字產品和服務的 IT 專業人員。
4、指導、計劃和改進:此模塊適用于需要協調團隊目標與組織戰略的人員。 - ITIL認證適用人群
IT / 業務經理
信息中心主任
流程經理
資深 IT 人員
IT 支持 / 服務主管
數據中心運維主管
資深 IT 人員
Helpdesk 經理
專業 IT 項目 / 預算經理
做運維工作想往管理崗位發展的學員
其他對 ITIL 感興趣的 IT 或業務人員
ITIL與市場價值
-
咨詢顧問-BCM/ITIL/信息安全 18-30
面向金融/電信/電力/集團公司客戶的IT管理層,獨立進行ITIL/ISO20000咨詢和解決方案售前,需求調研、材料編寫、現場交流、咨詢方案設計和編寫、技術標書編寫、投標現場講解等;
作為項目經理和主咨詢師,獨立負責ITIL/ISO20000/咨詢項目交付;
完成IT服務管理體系的建立與維護;
完成收集、調研、分析和總結對應行業的的咨詢和分析方案;
指導客戶進行體系落地實施;
帶領團隊分配項目工作.
5年以上經驗,其中2年以上IT服務管理咨詢經驗,或3年以上甲方IT運維管理經驗,有10個以上IT管理咨詢項目經驗;
有1-3年的IT管理崗位經驗、IT審計、風險控制、信息科技管理、安全管理經驗或咨詢經驗,以金融行業領域經驗為優先; -
ITSM產品經理 18-26
信息技術服務管理(ITSM) 是指規劃、實施、管理和優化端到端信息技術服務的實踐,它旨在滿足用戶需求和達成業務目標。
參與項目的需求收集與需求分析,從項目整體角度完成相關文檔的撰寫;
負責產品需求分析、文檔編寫、交互設計;
協同銷售、實施、研發團隊共同服務客戶,推進產品上線;
協同研發團隊,進行需求澄清,推進產品迭代優化;
負責產品驗收,確保產品保質保量上線; -
資深研發工程師(CMDB方向) 35-65
3-5年,負責基礎設施及服務元數據管理平臺的設計和研發,制定相關數據規范,推進數據體系化建設,提升數據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負責 PaaS 平臺的建設,包括服務生命周期管理、權限中心、配額管理等相關生態產品的設計和開發;
負責公司級 CMDB 平臺及周邊生態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推動基礎設施標準化和體系化建設。
2、CMDB 配置管理數據庫(ITIL最主要部分,運維標準化實踐者)
CMDB配置管理數據庫
-
運維標準化與CMDB 1
標準化的時候,對關鍵的運維對象做了識別,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1、基礎設施層面:IDC 機房、機柜、機架、網絡設備、服務器等;
2、應用層面:應用元信息、代碼信息、部署信息、腳本信息、日志信息等。
這兩部分是整個運維架構的基礎部分,運維團隊是維護的 Owner,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去好好地規劃建設。
當我們識別出運維對象和對象間的關系,并形成了統一的標準之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將這些標準固化,固化到某個信息管理平臺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配置管理,專業一點就叫作 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 -
CMDB 起源
CMDB作為運維核心部件,源于ITIL理論體系,但近年才被廣泛認知和實施。
傳統運維思路下的CMDB以設備為核心進行管理,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CMDB的外延發生了變化,將應用作為核心對象進行管理。
互聯網運維體系下的CMDB已經不同于傳統概念,更廣義地納入了應用及其相關組件的配置管理范疇。 -
CMDB的原理 1
CMDB 的核心目標是建立 IT 環境的 “數字孿生”,通過標準化的數據模型和關系映射,實現對 IT 資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什么是 配置項(CI):所有對 IT 服務交付有影響的元素都可視為 CI,包括硬件(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軟件(操作系統、應用程序、中間件)、文檔(配置手冊、流程規范)、人員(運維角色、負責人)等。每個 CI 包含基礎屬性(如名稱、型號、IP 地址)、狀態屬性(如運行中、下線)、關系屬性(如 “依賴于”“包含于”)。
CI 之間的關系是 CMDB 的核心價值,
例如:
依賴關系:應用 A 依賴服務器 B、數據庫 C;
包含關系:服務器 B 包含網卡 B1、硬盤 B2;
歸屬關系:服務器 B 屬于業務線 D。
關系模型可幫助運維人員快速定位故障影響范圍(如 “服務器 B 宕機,會影響哪些應用?”),或評估變更風險(如 “升級數據庫 C,需要同步調整哪些依賴組件?”)
知名 CMDB 項目
-
ServiceNow CMDB(商業) 1, 2 3
CMDB市場占有率第一,22%,與 ITSM 流程深度融合,支持多租戶和云原生,內置 AI 輔助數據清洗
ServiceNow(世界500強,全球SaaS公司排名第三,市值2000億USD)旗下的主要產品。
ServiceNow的核心業務是提供一個基于云的平臺,使企業能夠自動化其日常運營,包括IT服務管理(ITSM)、IT運營管理(ITOM)、客戶服務管理(CSM)和人力資源服務交付(HRSD)。 -
國外市場(商業) 1
1、Salesforce 作為一家saas公司,雖然CMDB不是其主要業務,但是可以與之結合,因此也有相關產品。Salesforce (賽富時)是財富世界500強,客戶關系管理(CRM)軟件服務提供商。常用的產品有營銷云、電子商務、服務云和PaaS平臺。
2、其他 企業級Saas相關軟件服務提供商,如IBM 和甲骨文,各自的業務重點和優勢領域不同,它們都有與 CMDB 相關的功能或產品,但在具體實現和應用場景上存在差異。國內360,金山,寶信,用友,拓維等,相對沒那么大,也比較少做這個方向的內容。
3、BMC Software:憑借 BMC Atrium CMDB 在傳統企業級市場的深厚積累,份額約15%-18%,側重電信、能源等行業。
4、IBM:通過 Tivoli 系列產品提供 CMDB 解決方案,份額約12%-15%,在混合云管理和大型企業客戶中表現突出。
5、Micro Focus:整合 HP 資產后,CMDB 解決方案在運維自動化領域占 8%-10% 份額。 -
國內市場(商業)
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依托云服務生態,提供輕量化 CMDB 解決方案,占據 35% 市場份額,但增速放緩至 8%。
用友、金蝶:在企業 ERP 與 CMDB 集成領域表現強勁,份額約15%-20%,重點服務制造業和gov客戶。
新興 SaaS 服務商:如 OneCMDB、CMDBuild 等垂直領域廠商,以年均 45% 的增速搶占細分市場,尤其在金融級容災管理等領域。 -
代表性開源 CMDB: 2 3
iTop、GLPI、Snipe-IT 等在中小企業和開發者社區中廣泛應用,但整體市場份額不足5%,主要因功能深度和技術支持有限。
趨勢:開源項目更多作為定制化解決方案的基礎,與商業工具結合使用,例如通過 iTop 構建基礎架構后,再集成 ServiceNow 的高級功能。
NetBox(18k) NetBox 旨在賦能網絡工程師。自 2016 年發布以來,它已成為全球數千家企業用于建模和記錄網絡基礎設施的首選解決方案。 1
騰訊藍鯨智云配置平臺(6k) 1 藍鯨配置平臺提供了全新自定義模型管理,用戶不僅可以方便地實現內置模型屬性的拓展,同時也能夠根據不同的企業需求隨時新增模型和關聯關系,把網絡、中間件、虛擬資源等納入到CMDB的管理中。 -
自研CMDB基礎 1
大型企業,IT 環境高度定制化且技術團隊成熟。有專屬 IT 開發團隊(具備 DevOps、數據庫、網絡等復合能力);IT 資產規模龐大(如 10 萬 + 配置項)、關系復雜(跨地域、跨架構);對 “數據主權” 有強訴求(如監管要求數據不得出境,或需與涉密系統集成)。
企業自研 CMDB 是 “高投入、高適配” 的選擇,僅適合 IT 環境復雜、技術團隊成熟且有強定制需求的大型企業。對多數企業而言,“采購商業產品 + 適度定制” 或 “基于開源二次開發” 是更性價比的方案。核心邏輯是:CMDB 的價值在于 “數據的準確性和可用性”,而非 “是否自研”—— 即使是自研,若數據混亂、無法支撐 IT 運維和業務決策,也失去了其核心意義。
3、資產管理、物理機管理、設備管理(例子)
CMDB與資產管理系統
- CMDB 是 “IT 服務的關系圖譜”,核心是通過配置項關系支撐服務管理流程;
- 資產管理系統是 “資產的財務與實物賬本”,核心是控制成本與合規;
- 兩者既獨立又協同:重疊的資產數據可雙向同步,CMDB 在此基礎上擴展服務關系,資產管理系統則提供基礎的生命周期數據,共同提升 IT 管理的效率與可靠性。
維度 | CMDB | 資產管理系統 |
---|---|---|
核心目標 | 支撐 IT 服務管理(如變更、故障處理),提供配置項關系以降低服務風險 | 控制資產成本、確保合規(如許可、財務)、提升資產利用率 |
管理范圍 | 覆蓋所有“影響 IT 服務的配置項”(硬件、軟件、服務、關系、文檔等) | 聚焦“實物資產”和“軟件許可”(范圍更窄) |
關注重點 | 配置項的“動態關系”和“服務相關性”(如“應用 A 依賴數據庫 B”) | 資產的“靜態屬性”(如采購日期、價格)和“生命周期狀態”(如在用/閑置) |
數據時效性 | 需實時更新(如服務器運行狀態、應用部署版本變化) | 定期更新即可(如每月更新一次折舊數據) |
用戶群體 | 主要服務于 IT 運維、服務臺(支撐故障/變更處理) | 主要服務于財務、采購、IT 資產管理員(關注成本與合規) |
CMDB與物理機管理系統
-
CMDB 是 IT 運維的 “全局數據地圖”,物理機管理系統是 “物理機的精細操作手冊”。
前者負責整合關系、支撐決策,后者負責物理機的日常運維與監控。
兩者協同可實現從 “單一硬件管理” 到 “IT 全鏈路可控” 的升級,尤其適合中大型企業復雜 IT 環境的管理需求。 -
物理機管理系統
是專注于物理服務器(物理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具,聚焦于物理硬件的日常運維操作與監控。
物理機資產臺賬管理(型號、序列號、采購日期、供應商、保修期限等);
硬件狀態監控(CPU 使用率、內存占用、磁盤 IO、電源狀態、溫度等實時指標);
部署與維護管理(操作系統安裝、驅動升級、硬件故障報修、維修記錄);
資源分配管理(如物理機與業務系統的綁定、算力分配記錄);
報廢與處置流程(退役審批、資產回收、環保處置記錄)。 -
物理機管理系統(資產記錄+監控指標+部署運維+業務分配+處置管理)
-
一、資產臺賬管理
- 基礎信息記錄:存儲物理機的核心屬性,如型號(如戴爾 PowerEdge R750、華為 FusionServer Pro)、序列號、CPU 型號 / 核心數、內存容量 / 類型、硬盤數量 / 容量 / 接口類型(SATA/SAS/SSD)、網卡數量 / 速率、電源配置(單電源 / 冗余電源)等硬件參數。
- 采購與歸屬信息:記錄采購日期、供應商、采購價格、保修期限、所屬部門 / 機房 / 機柜位置(精確到 U 位)、責任人等,形成完整的資產檔案。
- 臺賬可視化:通過列表、看板或地圖模式展示物理機分布(如 “北京機房 A 區機柜 12 的 U10-U12 部署了 3 臺數據庫物理機”),支持按型號、狀態、所屬業務等維度篩選查詢。
-
二、硬件狀態監控
- 實時指標采集:通過 Agent 或 IPMI(智能平臺管理接口)等方式,實時監控物理機的硬件狀態,包括 CPU 使用率、內存占用率、磁盤 IO 讀寫速度、網絡帶寬、電源運行狀態、主板溫度、風扇轉速等。
- 告警與預警:當指標超出閾值(如 CPU 持續 90% 以上、磁盤故障預警、溫度超過 80℃),系統自動觸發告警(郵件、短信、企業微信 / 釘釘通知),并記錄告警歷史。
- 健康度分析:基于監控數據生成硬件健康評分,識別潛在故障風險(如某塊硬盤的壞道數量持續增加,提前預警 “可能 30 天內故障”)。
-
三、部署與維護管理
- 1、裝機與配置:支持標準化操作系統部署(如通過 PXE 網絡啟動自動安裝 Linux/Windows Server),記錄裝機版本、分區方案、驅動程序信息;可預設硬件配置模板(如 “數據庫物理機需配置 256GB 內存 + 4TB SSD”),確保部署合規。
- 2、維護記錄跟蹤:記錄硬件維修、部件更換歷史(如 “2024 年 5 月更換了冗余電源,供應商上門服務”)、固件 / BIOS 升級記錄(如升級至最新版本修復安全漏洞),關聯保修服務以避免超期維修費用。
- 3、遠程控制集成:部分系統支持集成 IPMI、iDRAC(戴爾遠程訪問控制器)等遠程管理接口,實現遠程開關機、重啟、硬件配置修改(如調整風扇轉速策略),無需現場操作。
-
四、資源分配與業務綁定
- 業務歸屬管理:記錄物理機與業務系統的綁定關系,如 “物理機 A 承載核心交易系統的數據庫服務”“物理機 B 作為災備節點,綁定 CRM 系統的備用數據庫”,明確資源用途。
- 算力分配監控:統計物理機的資源分配情況(如 CPU / 內存已分配給哪些虛擬機或直接部署的應用),識別 “資源閑置”(如某物理機內存使用率長期低于 30%)或 “過載”(如 CPU 長期滿負荷運行)狀態,為資源調整提供依據。
-
五、報廢與處置管理
- 退役流程管控:發起物理機報廢申請,關聯審批流程(如部門負責人、IT 經理審批),審批通過后標記為 “待報廢”。
- 處置記錄:記錄報廢原因(如硬件老化、性能不足、故障無法修復)、處置方式(如拆解回收零部件、合規銷毀、第三方環保處置),生成報廢清單并同步至財務部門完成資產核銷。
-
維度 | CMDB | 物理機管理系統 |
---|---|---|
管理范圍 | 全IT環境的配置項(物理機、網絡設備、軟件、應用、業務等) | 僅聚焦物理服務器(硬件層面) |
核心目標 | 構建IT組件的“關系圖譜”,支撐決策與流程 | 實現物理機全生命周期的高效運維操作 |
數據重心 | CI屬性+關系(如“物理機A→虛擬機B→應用C”) | 物理機自身的屬性+狀態(如“CPU使用率80%”) |
依賴場景 | 需與ITSM、ITOM等系統集成發揮價值 | 可獨立運行,聚焦物理機運維閉環 |
CMDB與設備管理系統
- CMDB(配置管理數據庫)與設備管理系統是 IT 運維領域中緊密關聯但定位不同的工具,前者側重 “全 IT 組件關系映射”,后者聚焦 “物理 / 硬件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控”。
- 設備管理系統是 “設備的管家”,確保硬件資產的賬實一致、狀態可控;
CMDB是 “IT 世界的地圖”,通過關系映射讓設備管理從 “孤立的硬件管控” 升級為 “基于業務上下文的精準管理”。
維度 | CMDB | 設備管理系統 |
---|---|---|
管理范圍 | 覆蓋全IT組件(設備、軟件、虛擬資源、應用等) | 聚焦物理/硬件設備(服務器、網絡設備、終端、IoT設備等) |
核心數據 | 配置項屬性+關系(如“設備A→依賴網絡交換機B”) | 設備屬性+全生命周期記錄(如“設備A的采購日期、維修記錄、位置變更”) |
核心功能 | 關系建模、依賴分析、變更影響評估 | 資產臺賬、硬件監控、部署維護、報廢處置 |
數據顆粒度 | 側重“組件間的關聯邏輯”(如“設備與應用的綁定”) | 側重“設備自身的細節屬性”(如“服務器的CPU型號、硬盤壞道數量”) |
結:更多IT Infra
IT 基礎設施(IT Infrastructure,簡稱 IT Infra)
- 是支撐企業 IT 系統運行的底層硬件、軟件、網絡及相關服務的總和,其管理涉及多維度的技術、工具和方法論。
- IT 基礎設施管理是一個 “硬件 + 軟件 + 流程 + 工具” 的綜合體:
CMDB是 “信息中樞”,串聯所有組件的關系;
ITIL/SRE是 “流程框架”,規范運維動作;
IaC / 自動化工具是 “執行手臂”,提升效率;
監控與安全工具是 “防護網”,保障穩定與合規。 - 硬件是基礎,軟件是延伸,流程是規范,工具是賦能。四者協同,是保障 IT 系統穩定、高效、安全的核心。?
一、硬件:基礎設施的物理載體
- 硬件是 IT 基礎設施的 “骨架”, 是所有邏輯資源和業務系統的運行基礎。核心包括四類物理資源:
- 計算硬件:物理服務器(機架式、刀片式)、小型機、大型機、終端設備,需關注生命周期和資源利用率。?
- 存儲硬件:本地存儲、集中存儲(SAN/NAS)、分布式存儲、備份設備,需監控容量、性能和可靠性。?
- 網絡硬件: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負載均衡器等,需關注拓撲、鏈路狀態和端口狀態。?
- 機房設施:UPS、精密空調、機柜、動環監控設備,需保障硬件運行環境穩定。
二、軟件:基礎設施的邏輯支撐
- 虛擬化與容器化:
Hypervisor(如 VMware ESXi)實現服務器虛擬化,Docker 和 Kubernetes 支撐容器化部署,提高資源利用率。? - 系統與中間件:
操作系統(Linux、Windows)需管理版本和補丁;數據庫、緩存、消息隊列等中間件需監控性能和連接數。? - 安全軟件:
EDR、防病毒軟件保障終端安全;WAF、IDS/IPS 防護網絡邊界;IAM 和零信任工具控制訪問權限。
三、流程:規范管理動作的框架
- ITIL 服務管理:
事件管理明確故障響應機制,變更管理規范配置修改審批,問題管理解決反復出現的故障。? - SRE 可靠性工程:
定義 SLO/SLA 明確可靠性目標,通過錯誤預算管理平衡穩定性與迭代速度,開展混沌工程驗證容錯能力。? - DevOps 協作:
CI/CD 流水線實現配置代碼的自動化部署,IaC 流程確保配置可版本化和重復部署。?
生命周期管理:規范硬件采購和報廢流程,關聯業務需求與合規要求
四、工具:落地管理的執行載體
- 監控工具:
Zabbix、Prometheus 監控基礎設施狀態;ELK、Splunk 管理日志;Jaeger、Zipkin 追蹤請求鏈路。? - 配置與資產工具:
CMDB 記錄資源屬性及關系;資產臺賬工具管理硬件全生命周期;Terraform、Ansible 實現基礎設施即代碼。? - 網絡與存儲工具:
NMS 工具管理網絡,存儲管理工具監控存儲性能。? - 安全與協同工具:
漏洞掃描和合規檢查工具保障安全;工單系統和協同平臺提升協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