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研發人員,授權發明專利40+,聊聊技術層面的創新,
創新的本質,是舊有知識的創造性組合,
不存在無中生有的創新,
你必須建立本領域的知識體系,對過往各種創新,爛熟于心,才有可能產出新idea,
換言之,在某個細分領域,認知顆粒度足夠精細,才有可能創新,
何為認知顆粒度?
以器件結構類專利,進行說明,
這類專利針對某種已有的器件,通過結構上的微創新,獲得某些有益效果。
比如碳化硅TMOS,典型結構是在柵極區域挖槽,將柵電極做到半導體材料內部。
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大堆改進結構,比如ROHM的源極區域挖槽、Infineon的不對稱屏蔽、住友的接地雙掩埋等等。
?
?
這些改進的idea是如何產生的?
尋找問題至關重要。
已有的器件結構尚存在哪些問題?
以VDMOS為例。
擊穿特性與導通特性的折中能否進一步提升?
短路能力與導通特性的折中能否進一步提升?
開關損耗與導通損耗的折中能否進一步提升?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計其數。
往深了想,如何識別這些問題?
細化對器件認知的顆粒度。
顆粒度越細,越有可能產生更多的想法。
比如,你的目標是降低器件的導通電阻Rdon。
初學者往往無意識地將Rdon看作一個整體,這顆粒度太粗糙,看不到問題,理所應當。
如果將顆粒度細化,會發現,
自上而下,器件的電阻成分包括歐姆接觸電阻、溝道電阻、JFET區電阻、漂移區電阻和襯底電阻,你的idea針對哪一部分?
?
如果是歐姆接觸電阻,那就要考慮改變金半接觸的材料?增大歐姆接觸的面積?調整歐姆退火的條件?
如果是溝道電阻,那就要考慮是積累型溝道還是反型層溝道?是提升遷移率還是減小溝道長度?
如果是漂移區電阻,那就要考慮是否利用電導調制效應?或者引入超結結構?
每個參數背后,都藏有無窮的細節,果殼之中,亦有宇宙。
面對最普通的參數Rdon,初學者的心中波瀾不驚,進階者的腦海已轉過萬千思緒。
學得越深,你看到的細節越紛繁、越龐大。
化繁為簡,是統領全局的戰略能力。由簡入繁,是深耕細作的戰術能力。
了解認知顆粒度的重要性,下一個問題是,
如何在日常學習中,逐漸細化認知顆粒度?
有人說,多讀文獻、多看資料、多聽網課,
這些,都是輸入,學習效率太低,
我的體會是,
按照費曼學習法的邏輯,形成“輸入→思考→輸出”的學習流程,將其內化為自身習慣,
關鍵,是思考和輸出,
?
圖片來源:網絡
三年前,每看一篇文獻或專利,我都會做一頁PPT,
無論多么復雜的文獻專利,都逼著自己,選擇最重要的信息,用自己的邏輯,串成自圓其說的故事,展示在一頁PPT內。
什么叫自圓其說的故事?
A是這PPT的觀眾,A的研究方向與自己離得越遠,看懂這故事的難度越大。
最好的故事,可以讓風馬牛不相及的研究者,也能看懂其中的邏輯。
在身邊人里,找一個假想觀眾,不用選你的同門,甚至不必是研發人員。
我的假想觀眾,便是公司總經理。
他了解技術,但已經沒有太多時間關注各個方向的技術細節。
做每一頁PPT,我都會想象自己坐在會議室,向總經理介紹這篇文獻背后的故事。
作者想解決什么問題,采用哪種思路,做了哪些實驗,得到哪些結果,尚有哪些不足……
想經得住追問,就得對每頁PPT精雕細琢,梳理出令人信服的邏輯鏈。
如此堅持一段時間,積累幾十頁PPT,發現效率提升不少。
一是查找非常方便,哪天突然想到某篇文獻里的某個點,就在這里查詢,
二是會加深印象,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一篇文獻的精華,的確會記得更久。
今年以來,又覺得,某些復雜的文獻,一頁PPT實在難以呈遞所有高價值信息,
于是嘗試另一種玩法,對這些文獻,進行解讀,
這份功率器件文獻專欄,也是費曼學習法的最新應用,
希望通過我的解讀,將晦澀的專業文獻,轉換成可讀性更強、卻又不失其內在邏輯的作品,
為什么要建立專欄,定期更新?
因為要通過這種方式,逼自己交付作品。
小結:
技術領域,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答:在某一細分領域,細化認知顆粒度,
如何細化認知顆粒度?
答:按照費曼學習法的邏輯,建立“輸入→思考→輸出”的學習流程,內化為自身習慣。
堅持一年半載,idea自會從心底涌現。
關注@晏小北?,理解芯片與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