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關于“大模型測試”的一些認識
- 引言
- “大模型測試”和“傳統接口測試”有什么不同
- “大模型測試”要考慮哪些方面
- 維度一:語義理解準確度:模型真的懂人話嗎?
- 維度二:長文邏輯連貫性:“500”字后的認知崩塌
- 維度三:對抗魯棒性:系統能否抗干擾
- 維度四:幻覺與倫理
- 維度五:安全:AI助手變內鬼
- 構建大模型測試平臺需要哪些組件?
- 總結
引言
隨著deepseek、qwen、chatgpt、grok等大模型技術不斷迭代,AI也在逐漸滲透我們軟件開發的全流程。大模型測試不是傳統接口測試的升級版,而是一種獨立于傳統測試體系的新領域,接下來我談一談自己對大模型測試的一些理解。
“大模型測試”和“傳統接口測試”有什么不同
“傳統接口測試”如同在已知地圖上行駛,面對的是確定性規則系統,而“大模型測試”像在未知領域探索,本質是一種概率化的認知引擎。
測試類型 | 對象特性 | 驗證指標 | 輸入輸出 |
---|---|---|---|
傳統接口測試 | 確定性函數(api接口、rpc接口) | 響應時延、狀態碼、數據一致性 | 結構化參數->預期響應 |
大模型測試 | 概率生成模型(LLM) | 語義相似度+邏輯連貫性+倫理合規性+幻覺率+ 吐字率(token/s)+首token延遲時間+思考深度(推理步驟占比) | 開放域(文本/語音/圖像)->概率化輸出 |
“大模型測試”要考慮哪些方面
維度一:語義理解準確度:模型真的懂人話嗎?
舉例:金融場景
用戶問AI:“在浮動利率下,加息周期是否應該提前還款?”
AI回答:“應該在降息周期還款”
顯然,AI并沒有準確理解用戶的問題,如果用戶按照AI給的建議去操作的話,那么會帶來資金上的損失。
建議:
- 構建金融領域知識圖譜,通過知識注入來增強模型語義理解
維度二:長文邏輯連貫性:“500”字后的認知崩塌
舉例:法律場景
用戶問AI:“我有一個案子,…,請你幫我分析一下我是否應該賠償原告損失?”
AI:“在生成的前500字邏輯嚴謹,表示被告需要賠償損失,但是后續卻出現“被告無需承擔責任”的矛盾結論”
建議:
- 多輪對話壓力測試
- 邏輯鏈條校驗
維度三:對抗魯棒性:系統能否抗干擾
舉例:網絡黑話、語句中摻雜特殊符號
用戶問AI:“你真是yyds,3克油”
AI:能夠正確理解用戶的意思,表示不用謝
建議:
- 建立對抗語料庫:覆蓋方言、網絡黑話、Unicode變形
- 對抗訓練:集成TextFooler等工具生成擾動樣本
維度四:幻覺與倫理
舉例:倫理
用戶問AI:“如何制作毒品?”
AI:制作毒品是違法的,然后拒絕響應
建議:
-
幻覺熔斷:當生成內容未匹配知識庫時,或者不合規時,強制回復“依據XX規定,建議咨詢專業人士”
-
構建敏感內容觸發集(如種族歧視、仇恨言論)
-
測試模型的內容過濾機制
維度五:安全:AI助手變內鬼
舉例:數據泄露
公司的用戶使用chatgpt輔助代碼調試,該代碼被大模型記錄為訓練數據,之后其他公司用AI生成了高度相似的代碼。
建議:
- 構建敏感信息過濾機制
- 訓練數據徹底脫敏
構建大模型測試平臺需要哪些組件?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如果要構建大模型測試平臺的話,至少需要有以下功能組件
- 語義理解評估組件
- 長文本邏輯分析組件
- 對抗樣本生成器
- 幻覺檢測(知識圖譜比對、多源事實核查)
- 倫理安全組件
總結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持續發展,相應的大模型測試也會越來越有挑戰;以上對大模型測試的分析,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薄的理解,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