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夯實核心基礎
-
深入理解智能駕駛技術棧:
-
感知:?攝像頭、雷達(毫米波、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優缺點、融合策略。了解目標檢測、跟蹤、SLAM等基礎算法概念。
-
定位:?GNSS、IMU、高精地圖、輪速計等定位技術,RTK,定位精度與可靠性。
-
規劃決策:?路徑規劃(全局/局部)、行為決策(跟車、換道、路口處理)、運動控制(縱向/橫向控制)。了解狀態機、規則引擎、預測算法等。
-
地圖:?高精地圖(HD Map)的格式(如NDS)、內容、制作與更新(眾包/專業采集)、定位依賴。
-
硬件平臺:?計算芯片(SoC)、域控制器架構、傳感器選型與布置。
-
系統架構:?軟件架構(如ROS2、Adaptive AUTOSAR)、通信(CAN, Ethernet, SOME/IP)、功能安全(ISO 26262)、預期功能安全(ISO 21448)、信息安全(ISO/SAE 21434)。
-
核心功能:?深入理解ACC、LKA、AEB、TJA、HWA、NOA/NOP、自動泊車(APA/AVP)等功能的原理、邊界條件和性能指標。
-
-
深刻理解汽車行業:
-
整車開發流程(V模型):?需求工程、系統設計、軟件開發、硬件開發、集成測試、驗證確認、SOP流程。
-
供應鏈與生態:?Tier1、Tier2、芯片供應商(NVIDIA, Qualcomm, Horizon, 黑芝麻等)、圖商、算法公司等角色和合作模式。
-
法規與標準:?國內外智能駕駛相關法規(如UN-R157, GB/T)、NCAP評分體系(尤其是AEB, LSS等主動安全要求)、功能安全標準。
-
車輛工程基礎:?了解底盤、制動、轉向、動力系統等與智駕功能的交互接口和控制邏輯。
-
二、 培養核心產品能力
-
強大的用戶與市場洞察:
-
用戶研究:?理解不同用戶群體(私家車主、商用車司機等)在真實駕駛場景下的痛點、需求、期望和恐懼。關注“人車共駕”的體驗。
-
市場分析:?跟蹤競爭對手產品功能、技術路線、市場策略。分析市場趨勢、政策導向、消費者偏好變化。
-
場景挖掘:?深入分析高頻、高價值、高風險的駕駛場景(如中國特色的加塞、鬼探頭、復雜路口、特殊天氣等)。
-
-
清晰的產品定義與規劃:
-
需求工程:?將用戶需求、市場需求、法規要求轉化為清晰、可量化、可驗證的系統級和功能級產品需求文檔(PRD)。準確區分“需要”和“想要”。
-
功能定義:?明確定義功能的ODD、性能指標(舒適性、安全性、效率)、人機交互(HMI)邏輯(接管請求、狀態顯示、脫手檢測)。
-
技術路線圖:?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的產品技術發展路徑,平衡技術可行性、用戶體驗和商業目標。
-
版本規劃:?規劃產品迭代節奏,明確每個版本的核心價值、范圍、優先級。
-
-
卓越的系統思維與權衡能力:
-
全局視角:?理解智能駕駛系統各模塊(感知、定位、規控、地圖、HMI、車輛平臺)之間的復雜耦合關系和相互影響。
-
邊界條件處理:?清晰定義功能的運行邊界(ODD)和處理超出邊界(OOD)的策略。
-
關鍵權衡:?能在性能(舒適/效率)、安全性、成本、開發周期、可擴展性等多個維度之間做出艱難但合理的權衡決策。例如,在有限的算力下如何分配資源?是追求更廣的ODD還是更優的核心場景體驗?
-
-
扎實的數據驅動與驗證能力:
-
數據敏感度:?理解數據在智能駕駛產品開發中的核心作用(訓練、測試、驗證、迭代)。
-
指標定義:?定義核心產品性能指標、用戶體驗指標、安全指標(如MPI)。
-
數據分析:?能利用仿真數據、封閉場地測試數據、開放道路測試數據、用戶反饋數據來評估功能表現,發現問題,指導優化方向。
-
測試驗證:?理解不同測試手段(MIL/SIL/HIL/VIL/實車路測)的價值和局限性,參與制定測試策略和驗收標準。
-
-
高效的跨領域協作與溝通:
-
技術語言:?能與算法、軟件、硬件、測試、車輛工程等不同技術背景的工程師高效溝通,理解他們的挑戰和約束。
-
商業語言:?能與市場、銷售、管理層溝通產品價值和商業策略。
-
協調能力:?在復雜的跨職能團隊(研發、工程、測試、法規、制造、售后)中推動項目進展,化解沖突,達成共識。
-
向上管理:?有效管理領導期望,爭取資源。
-
三、 塑造優秀的產品思維
-
以安全為基石:?安全永遠是第一優先級。?任何功能設計、性能提升、體驗優化都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深刻理解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SOTIF)的要求,并將其融入產品定義和開發全流程。
-
用戶體驗至上:?智能駕駛不僅是技術,更是服務。關注功能的易用性、可預測性、舒適性、信任感建立。流暢自然的交互、清晰的系統狀態提示、平順的加減速和轉向至關重要。
-
價值導向:?明確產品為用戶和客戶(主機廠)創造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是提升安全性?減輕疲勞?提高出行效率?還是增強品牌溢價?所有功能和決策都應圍繞核心價值展開。
-
場景驅動:?產品定義和優化應緊密圍繞真實、高頻、高價值的駕駛場景進行,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
持續迭代思維:?智能駕駛是“永遠在Beta”的領域。擁抱OTA能力,規劃持續的功能優化、性能提升、ODD拓展,建立用戶反饋閉環。
四、 持續學習與實踐
-
保持技術敏銳度:?技術日新月異(BEV/Transformer、端到端、大模型上車等),必須持續學習,關注頂級會議(CVPR, ICCV, ICRA, IROS)、論文、行業報告、技術博客。
-
深入一線:
-
參與測試:?盡可能多地參與實車路測,親身體驗功能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感受用戶視角。
-
分析案例:?深入研究行業事故報告、用戶投訴、測試問題,從中學習教訓。
-
用戶訪談/調研:?直接與用戶交流,獲取一手反饋。
-
-
建立行業網絡:?參加行業會議、技術沙龍,與同行、專家、供應商交流。
-
實踐經驗積累:
-
從小功能入手:?可以從負責一個具體的ADAS功能(如AEB、ACC)開始積累經驗。
-
參與全流程:?爭取參與從概念到量產落地的完整項目周期。
-
承擔挑戰:?勇于負責復雜度更高的功能(如高速NOA、城市NOA、AVP)。
-
學習資源建議
-
技術基礎:?Coursera/edX相關課程、經典教材(如《Probabilistic Robotics》)、SAE J3016標準、清華《自動駕駛技術》公開課。
-
行業動態:?公眾號(如九章智駕、汽車之心、佐思汽研)、行業媒體(汽車之家/懂車帝智能駕駛板塊、36Kr汽車、晚點AUTO)、咨詢公司報告(羅蘭貝格、麥肯錫、BCG)、主機廠/供應商技術發布會。
-
產品方法:?經典產品經理書籍(如《啟示錄》、《用戶故事與敏捷方法》),但需結合汽車行業特點靈活運用。
-
社群:?加入專業的智能駕駛產品經理/工程師社群進行交流。
總結來說,優秀的智能駕駛產品經理 = 扎實的跨界知識(汽車+AI/軟件) + 深刻的用戶與場景洞察 + 強大的系統思維與權衡能力 + 極致的安全與體驗追求 + 高效的跨領域協作 + 持續的學習進化能力。
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和沉淀的崗位,充滿挑戰但也極具價值。祝你成功!
如果此文章對您有所幫助,那就請點個贊吧,收藏+關注 那就更棒啦,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