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參加了李繼剛老師組織的線下活動。
現場干貨滿滿,尤其是關于 AI 時代提示詞的價值、與 AI 溝通的藝術等話題,李老師的分享如同醍醐灌頂,讓我對 AI 人機協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將幾點核心收獲整理出來,與大家一同思考和進步。
?
一、AI越來越強,提示詞還有未來嗎?
用一句話來總結提示詞的本質:你的「輸入」會影響你的「輸出」
面對 Manus、GPT-5、GPT-6... 洶涌而來的 AI 浪潮,很多人可能會問:提示詞這東西,還值得學嗎?
李繼剛一句話點醒了我:提示詞的本質,在于你的「輸入」會影響你的「輸出」。
無論 AI 進化到何種形態,只要我們還需要向它輸入信息(指令、問題、素材等)來獲取期望的回應,那么這種“輸入”的技巧,也就是廣義上的“提示詞”就永遠有其價值。
區別可能在于,隨著 AI 能力的指數級提升(智商、情商、理解力等),我們或許不再需要像現在這樣,有時寫出長篇大論的提示詞。
輸入可能會變得更精煉,但其重要性絲毫不會減弱。
二、什么時候少說,什么時候多說?
既然 AI 越來越聰明,我們輸入的提示詞可能會變短,那什么時候該少說,什么時候又該多說呢?
這就需要請出了我們的“老朋友”,經典的溝通模型:喬哈里視窗模型。
?
這個模型是用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當然用在人與 AI 之間的溝通也可以。
1、公開區 :你知,AI?也知---少說為妙
當溝通的內容處于人類和 AI 都知道的“公開區”時,就可以盡量少說。
舉個例子,討論哲學時你想讓 AI 扮演哲學家與你探討,只需說「你是一位哲學家」即可。
不需要贅述“你需要了解存在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要能思辨...”等等。
為什么?因為“哲學家”這三個字在 AI 龐大的知識庫里,已經關聯了海量的背景信息、思維模式和知識領域。
你說“哲學家”,它就懂了。
再舉一個例子:模仿文風。
你說「用魯迅的風格寫一段文字」,AI 立刻就能調動關于魯迅生平、作品、語言特色(犀利、批判、時代感等)的所有數據。
無需你再解釋“什么是魯迅風格”。
在公開區,“少說”是因為關鍵詞本身蘊含的信息密度足夠高,且雙方(人與?AI)有共識。
2、隱藏區 :你知,AI?不知 ---需要多說
當你需要表達一些 AI 訓練數據中大概率沒有的、個性化的或私有的信息時,就需要“多說”了。
例如,我想讓 AI 模仿「夙愿的表達風格」寫文章。
AI 知道“夙愿”是誰嗎?知道我的風格是怎樣的嗎?大概率不知道。
那怎么辦呢??這時候,就需要“多說”。
詳細描述我的風格特點(比如:喜歡用比喻、結構嚴謹、帶點小幽默?),甚至給出具體的示例(Few-shot examples)。
“多說”的過程,就像是給?AI?打“知識補丁”,幫助它理解那些它原本不知道的概念。
提供示例尤其有效,因為有時我們自己也難以用語言精確描述某種感覺或風格,不如直接展示:“看,就像這樣,你自己悟吧!”
3、盲點區 :你不知,AI?知---考驗提問力
這個區域是 AI 知道而我們不知道的。
在 AI 時代,這恰恰是巨大的機遇所在,當我們擁有了 AI 這個強大的“外腦”,只要你想學,并且懂得如何有效提問,就能撬動這個杠桿,快速獲取、學習海量你之前未知的知識和信息。
?
4、未知區:你不知,AI?也不知---隨便聊
這是人類和 AI 共同的知識邊界。
李繼剛說對這個領域也涉獵不多,而我個人覺得,這正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用武之地,有事沒事隨便聊聊。
或許,通過與 AI 的自由漫談、碰撞,真的能激發靈感,共同觸達未知的領域。
三、為何要“少說”?
既然“多說”能讓 AI 更準確地理解我的意圖,那為什么不干脆所有情況都盡可能詳細描述呢?
這是因為過度具體的指令,可能會限制 AI 的發揮空間,犧牲掉結果的廣度、深度乃至創意。
比如,在“哲學家”的提示詞里,如果我加上了“存在主義”,那 AI 的回答很可能就會被框定在存在主義的范疇內,而錯失了從其他哲學流派視角帶來驚喜的可能性。
因此,在?AI?能理解的前提下,“少說”有時能激發 AI 更出色的表現。
?
四、AI不會帶來知識平權,反而可能加劇分化
我們談到,AI 可以成為強大的知識杠桿,但這是否意味著人人都能輕松獲取知識,實現“知識平權”?
李繼剛的觀點(我深以為然)可能要潑一盆冷水:AI?不僅不會帶來知識平權,反而可能加劇知識的貧富差距。
原因很簡單:
主動學習的意愿已經分化了,在短視頻、信息流等即時滿足、多巴胺刺激的環境下,人們的專注力持續下降。
真正愿意并能夠靜下心來,主動利用 AI 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的人,注定是少數。
從 B 站等平臺付費課程的低完播率可見一斑,許多人的“學習”只是購買時的心理安慰。
長期不進行系統性學習,學習能力本身就會用進廢退。
結果就是,只有少數懂得如何與?AI?協作、保持主動學習姿態的人,能夠借助 AI 這個超級杠桿,實現知識和能力的躍遷,成為信息時代的“富人”。
?
五、成為駕馭AI的少數人
在 AI 時代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保持領先的深刻洞見。
核心在于:持續提升與?AI?高效對話的能力,并保持主動學習和深度思考的習慣。
至于如何真正成為那“少數人”?我最近也在摸索實踐中,有了一些思路但尚不成熟,待時機成熟再與大家分享吧。
與?AI?共舞的時代,挑戰與機遇并存,愿我們都能成為那個手握韁繩、駕馭駿馬的人。
(本文插圖均由最新的 GPT-4o 圖像模型生成,將活動現場畫面轉化為吉卜力風格,效果非常棒~)
以上,我寫完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分享給更多正在學習 AI 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