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流程圖完整呈現了 AMOS 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的系統流程,具體步驟及內涵如下:
1. 模型設定
基于理論基礎或研究假設,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的初始框架,明確潛變量與顯變量的關系、測量模型(因子結構)及結構模型(變量間路徑),是后續分析的基礎。
2. 模型識別
通過統計方法檢驗模型是否具備可識別性,即判斷模型參數是否存在唯一解。若模型不可識別(如自由度不足),需調整模型設定(如減少參數、簡化結構),直至滿足識別條件。
3. 選擇測量工具、收集資料
確定數據收集工具(如量表、問卷、實驗儀器等),確保測量工具信效度達標;隨后開展數據收集,獲取研究所需樣本數據,為模型分析提供實證支持。
4. 模型估計
將收集的數據導入 AMOS,運用統計估計方法(如極大似然估計)計算模型參數(路徑系數、方差、協方差等),生成初始模型的估計結果。
5. 模型評估
通過擬合指標(如 RMSEA、CFI、TLI、χ2/df 等)評估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
- 擬合良好:進入結果解讀環節;
- 擬合不佳:需進行模型修正,分析修正指標(如 MI 值),尋找模型調整方向。
6. 模型修正
根據評估結果,對擬合不佳的模型進行調整(如添加路徑、修正測量模型),修正后重新回到“模型估計”環節,迭代分析直至模型擬合達標。
7. 解讀估計結果
深入分析模型參數估計值,包括路徑系數的顯著性(判斷變量間關系是否成立)、因子載荷(衡量顯變量對潛變量的解釋力)、殘差方差等,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解釋變量關系的意義。
8. 結果(論)報告
系統整理模型擬合指標、參數估計結果、假設檢驗結論等,以學術規范撰寫研究報告,呈現研究發現與理論貢獻。
9. 模型交叉驗證
通過交叉驗證(如拆分樣本、更換數據子集)檢驗模型的穩健性,確保模型在不同數據樣本中仍保持良好擬合與解釋力,驗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泛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