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DL 通信
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基于 Binder 實現跨進程通信(IPC),核心是通過定義接口生成代理類,屏蔽底層 Binder 通信細節
- 適用于跨進程服務調用(如系統服務、多App協作)。
- 常見于后臺服務開發、模塊化解耦等場景。
- 需掌握接口定義、Service綁定、Parcelable序列化等
AIDL的使用方法
- 定義AIDL接口:創建.aidl文件并聲明接口方法
// IMyService.aidl
interface IMyService {int add(int a, int b);
}
- 實現接口:在服務端實現生成的 Stub 類
public class MyServiceImpl extends IMyService.Stub {@Override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 綁定服務:客戶端通過 bindService 綁定遠程服務并調用接口
ServiceConnection conn = new ServiceConnection() {@Override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IBinder service) {IMyService myService = IMyService.Stub.asInterface(service);int result = myService.add(1, 2);}
};
二、JNI 交互
Java Native Interface 用于 Java 與 C/C++ 代碼交互,使 Java 程序可以調用本地庫函數,本地代碼也能訪問 Java 對象和方法
業務場景:
- 本地庫重用:OpenCV、FFmpeg和某些硬件加速庫是用 C/C++ 編寫的,通過 JNI ??直接集成這些現有庫??可以節省大量重寫和測試的時間成本
- 高性能計算?? (圖像處理、音視頻編碼、復雜算法):C/C++執行效率高,更能發揮硬件性能
- ?直接操作硬件或特定系統調用?:Java 運行在虛擬機中,?無法直接訪問底層硬件,需通過 JNI 調用驅動或系統 API (如 OpenGL API)
- 提高反編譯安全性:本地代碼反編譯難度高于 Java字節碼,但并非絕對安全
開發步驟:
- Java 層
public class NativeDemo {// 聲明native方法public native void sayHello();// 加載動態庫static { System.loadLibrary("nativeLib"); }
}
- C/C++ 層
#include <jni.h>
JNIEXPORT void JNICALL Java_NativeDemo_sayHello(JNIEnv *env, jobject obj) {printf("Hello from JNI!\n");
}
核心功能:
- Java 調用本地代碼:通過 native 關鍵字聲明方法,并在本地庫中實現。
- 本地代碼調用Java:通過 JNI 提供的 API 訪問 Java 類、對象和方法。
- 數據傳遞與類型轉換:處理 Java 與本地代碼之間的數據類型映射(如jint對應int)
三、插件化
Android 插件化是一種將應用功能模塊以獨立插件形式動態加載的技術
- 核心目標在于實現功能熱更新、模塊解耦和減小主包體積
- 實現在不重新安裝 APK 的情況下動態擴展應用功能
實現原理
- 動態加載機制:通過 DexClassLoader 加載插件 APK 中的類,利用反射調用插件代碼。
- 插件 APK 通常不包含 AndroidManifest.xml 中的入口組件,而是通過宿主代理機制(如占位Activity)實現組件生命周期管理。
- 資源合并:通過 AssetManager.addAssetPath() 將插件資源路徑加入宿主資源系統,解決插件資源ID沖突問題(如使用aapt --forced-package-id指定固定資源ID)。
- 組件通信:通過接口隔離(宿主定義接口,插件實現)或事件總線(如EventBus)實現宿主與插件間的通信。
四、Hook
有個哥們寫挺全的,從 Java 到 C 的技術都概括了,點擊查看
五、反編譯
反編譯工具:jadx-gui(源碼圖形化)和 GDA(國產版)
六、多開技術
放一個 AI 從 AIDL 和 JNI 方向對多開的描述,涵蓋了大部分核心原理: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