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文章我們大致講解了信號的有關概念,為大家引入了信號的知識點。但光知道那些是遠遠不夠的。
本篇文章,我將會為大家自己的講解一下信號的產生的五種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鍵盤(硬件)產生信號
回顧
我們上文曾經說過,當我們在前臺運行的一個進程時,尤其是while控制的死循環程序,我們可以通過按下ctrl + c按鍵來終止進程。
這是因為我們通過系統按鍵給進程發送了二號信號SIGINT,并殺死了該進程:
其中從34-64的信號我們這里不予關注,也用不上。我們只談論前面31中信號。?
我們當時通過signal系統調用接口,來自定義了對二號信號的處理方式handler。
其實忘記說的是,void handler(int signumber)中的參數signumber,其實就是該信號的編號。
而信號每一個信號如SIGINT,他其實都是一個宏定義:
?我們可以通過man 7 signal,來查看更多信號的內容:
2號信號的默認處理方式是Term,也就是終止進程,另外,Core也是默認終止進程。
如果我們把一個進程的所有信號的默認處理方式都變成handler,會發什么什么情況呢?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ignal.h>void handler(int signumber)
{std::cout<<"捕獲到信號"<<signumber<<",開始執行自定義處理方法"<<std::endl;
}int main()
{for(int i=1;i<=31;++i){signal(i,handler);}while(true){std::cout<<"I am "<<getpid()<<" , I am waiting signal!"<<std::endl;sleep(3);}return 0;
}
難不成,所有信號都干不掉這個進程了嗎??
這個問題,信號設計者自然也會想到,所以在信號中,就有幾位信號的默認處理方式是無法改變的,九號信號就是這樣。
信號位圖
我們在按下鍵盤時,鍵盤會把信息交給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才向進程發送信號。
操作系統憑什么能收到鍵盤的信息啊?
:因為我們之前說過,操作系統是所有硬件的管理者,這一點我們在操作系統的那一章節說過。
同學們,我們說處理信號是在合適的時候而不是立即處理,那么,我們就必須把收到的信號保存起來。否則你不能及時處理,要等待,就會丟失信號。
那么進程是如何保管自己收到的信號的呢?
答案是:PCB
我們之前說每一個信號都有一個編號,并且編號剛好對應1-31,同學們,這你想到了什么?
:是不是位圖啊!!
所以,在每一個進程的PCB中,存在一個位圖,對應的比特位的0/1,就代表的是否收到對應的信號: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發送信號,其實本質上不是發送,而是寫入!!
寫入信號!!:OS修改對應的進程的PCB中的信號位圖:0->1。
同樣的,我們說每一個信號都有一個對應的默認處理方法。這個方法又是怎么保存的呢?
參考一下我們的struct file中的操作表,在我們的task_struct中,也存在一個函數指針數組,分別存儲對應下標的信號的默認處理方法:
?
?硬件中斷初體驗
那么,操作系統是怎么知道鍵盤上有數據的呢?
難不成要操作系統一直在詢問這些硬件嗎?要知道,操作系統可是很忙的,基本什么事情,都有它的參與。
自然不會由操作系統主動去詢問,這就跟你平時在公司上班,上頭直接把任務分配給你,你完成了要給別人說一樣。操作系統就是這個老板,硬件就是員工。
當按下鼠標,鼠標就會產生硬件中斷,在馮諾依曼體系的幫助下,告訴操作系統我已經準備好了。
?
至此,操作系統就不用主動去知道鍵盤是否有數據,他只需要等別人告訴他。
這樣,就實現了硬件與操作系統的并行執行。
操作系統通過中斷管理所有硬件。那他內部管理進程,想模擬硬件的行為,于是就有了信號
二、指令
我們之前講過,當我們想要對一個進程發送信號,我們只需要知道這個進程的pid,于是我們可以通過kill的系統指令,來給這個進程發送指定編號的信號:
所以我們這里就不再過多復述了。
三、系統調用
那么kill指令是怎么實現的呢?
它是根據kill系統調用來實現的:
?
第一個參數就是對應進程pid,第二個參數就是發送信號的編號或者宏。
至此,我們可以模擬實現一個我們的mykill程序: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ignal.h>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if(argc!=3){std::cerr<<"Usage:" << argv[0] << " -signumber pid" << std::endl;return 1;}int n=::kill(atoi(argv[2]),atoi(argv[1]));return n;
}
第二個系統調用就是raise:raise 函數可以給當前進程發送指定的信號(就是自己給自己發信號)。
還有一個系統調用時abort:abort 函數使當前進程接收到信號而異常終?。?
不難發現,后面兩個調用的作用都是進行了特化,可以猜測他們的底層都調用了kill。
四、軟件條件
我們當時在講匿名管道的時候,提到過:
管道讀端關閉,如果此時寫端還想寫入
操作系統就會直接終止該寫端進程:這其實就是發送的13號信號
這歌案例就是軟件條件不具備,你不具備寫入的條件,于是要發送信號。
除了13信號外,還有一個14信號SIGALRM,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系統調用:alarm鬧鐘
?alarm()
?是 Unix/Linux 系統提供的?定時器函數,用于在指定時間后向當前進程發送?SIGALRM
?信號(默認行為是終止進程)。它屬于?<unistd.h>
?頭文件,常用于實現超時控制或周期性任務。這個鬧鐘是一次性的,你設置一次alarm函數,就會設置一個鬧鐘?
我們運行程序: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int main()
{int count = 0;alarm(1);while (true){std::cout << "count : "<< count << std::endl;count++;}return 0;
}
就知道了一秒內的循環次數
?我們一般會搭配上signal,使用自己的處理方法,這樣就能實現一下特殊的代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int count = 0;
void handler(int signumber)
{std::cout << "count : " << count << std::endl;exit(0);
}
int main()
{signal(SIGALRM, handler);alarm(1);while (true){count++;}return 0;
}
誒,為什么后面這個代碼while循環了這么多次呢?不都是一秒鐘的鬧鐘嗎??
這是因為:cout是阻塞式I/O操作,涉及用戶態到內核態的切換,以及終端設備的輸出
這些操作非常耗時,一秒鐘的大部分時間花在 I/O 上,而非?count++
。
而后面的操作就只涉及了count++,最后才會打印輸出。
如果我們想設置重復鬧鐘呢?
就需要循環調用了: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vector>
#include <functional>using func_t = std::function<void()>;int gcount = 0;
std::vector<func_t> gfuncs;// 把信號 更換 成為 硬件中斷
void hanlder(int signo)
{for (auto &f : gfuncs){f();}std::cout << "gcount : " << gcount << std::endl;alarm(1);
}int main()
{gfuncs.push_back([](){ std::cout << "我是一個內核刷新操作" << std::endl; });gfuncs.push_back([](){ std::cout << "我是一個檢測進程時間片的操作,如果時間片到了,我會切換進程" << std::endl; });gfuncs.push_back([](){ std::cout << "我是一個內存管理操作,定期清理操作系統內部的內存碎片" << std::endl; });alarm(1); // 一次性的鬧鐘,超時alarm會自動被取消signal(SIGALRM, hanlder);while (true){pause();std::cout << "我醒來了..." << std::endl;gcount++;}
}
?
如果時間才間隔快點,把信號更換為硬件中斷,就是我們操作系統的運行原理
?五、異常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的代碼出現除0或者使用野指針時,進程就會直接終止掉。
關于野指針我們在虛擬地址空間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這是因為在頁表上找該虛擬地址的映射關系時,找不到,或者權限不夠,所以會被信號終止。
那么除零呢?
當我們出現除0異常時,會發送8信號(野指針是11)給我們的進程:
我們寫以下代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vector>
#include <functional>void handler(int num)
{std::cout<<"捕獲到信號"<<num<<std::endl;
}int main()
{signal(11,handler);signal(8,handler);int a=10;a/=0;int*p=nullptr;*p=10;while(true){std::cout<<"hello world"<<std::endl;};return 0;
}
運行結果會無限打印:捕獲到信號8.
這是為什么呢?
在我們的CPU上:
我們的操作系統需要知道CPU內部是否出錯,(CPU也是一個硬件),就存在一個狀態寄存器,負責判斷此次的運算結果是否范圍溢出等問題。(標記位為0表示正常,為1表示溢出)
當我們不終止進程,使用自己的處理方法,由于進程會輪循調度的原因,保存上下文信息,不終止進程就會一直調度該進程,發現溢出->發送信號,不斷重復該過程
?
?野指針越界訪問也是類似的形式,當我們虛擬地址轉化為物理地址成功時,會把地址存儲在CR3中,如果失敗,就會存儲在CR2中,這樣我們就知道出錯了。
六、Core與Term
Core與Term都是終止進程,但是Core還做了一些特殊的處理。
如果是core的終止進程,在終止后會幫我們形成一個debug文件,通常是core
或core.pid
文件。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命令來看到出錯的信息來調試。(或者gdb)
這里我就不在贅述,感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總結:
今天我們詳細講解的信號產生的五種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