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價值
1.1 “數據產品”為什么忽然重要?
-
傳統模式:業務提出需求 → IT 建數據集 → ETL 管道爆炸 → 維護成本指數級上升。
-
新范式:把“數據”包裝成“產品”,以產品思維迭代演進,強調復用、自助、可擴展。
-
Gartner 觀察到:大量組織把“報表”或“數據倉庫”重新貼牌為“數據產品”,卻無產品管理、無價值度量,導致失敗率極高。
因此給出一份可落地的“從 0 到 1 再到 n”的框架。
1.2 本文重點
-
獲得“數據產品”統一語言:定義、分類、成功標準。
-
掌握 4 大階段 12 個關鍵步驟,直接對照執行。
-
理解組織、角色、技術、治理、度量 5 大維度的協同方法。
-
避免 7 大常見誤區。
二、關鍵概念澄清
2.1 數據產品定義(Gartner 原文)
“經過策劃、自包含的數據、元數據、語義與模板組合,可支撐數據共享、貨幣化、領域分析或應用集成,并被設計為可頻繁、可擴展使用。”
關鍵詞:策劃、自包含、可擴展、可復用。
2.2 三大類型
表格
復制
類型 | 核心內容 | 典型場景 | 注意點 |
---|---|---|---|
Source-based | 多源集成、原始或輕度加工數據 | 運營報表、外部 API 聚合 | 避免重復現有 BI |
Master Data | 權威主數據(客戶、產品、供應商等) | MDM 體系已成熟時的二次封裝 | 無 MDM 時別硬上 |
Insights-based | 面向決策的指標、模型、儀表盤 | 消費者行為洞察、預測性維護 | 易淪為“一次性分析”,需持續運維 |
2.3 項目思維 vs. 產品思維
項目:需求→開發→交付→結束(線性)。
產品:假設→MVP→度量→迭代(閉環)。
→ 數據產品經理(DPM)角色出現:全生命周期 owner,兼具業務、技術、運營視角。
三、四階段十二步框架拆解
階段 0:Prework(奠基)
表格
復制
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