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推薦】深度學習賦能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模型、應用與機遇(用于地質災害分析的深度學習:數據源)
【論文推薦】深度學習賦能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模型、應用與機遇(用于地質災害分析的深度學習:數據源)
文章目錄
- 【論文推薦】深度學習賦能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模型、應用與機遇(用于地質災害分析的深度學習:數據源)
- 深度學習賦能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模型、應用與機遇
- 2. 深度學習驅動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源體系
- 2.1 野外調查
- 2.2 無人機(UAV)平臺
- 2.3 航空攝影
- 關鍵術語解析
歡迎鐵子們點贊、關注、收藏!
祝大家逢考必過!逢投必中!上岸上岸上岸!upupup
大多數高校碩博生畢業要求需要參加學術會議,發表EI或者SCI檢索的學術論文會議論文。詳細信息可關注VX “
學術會議小靈通
”或參考學術信息專欄:https://blog.csdn.net/2401_89898861/article/details/146638463
2021·Earth-Science Reviews·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858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
深度學習賦能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模型、應用與機遇
2. 深度學習驅動地質災害分析:數據源體系
當前地質災害深度學習分析數據源呈現多源異構特性,主要涵蓋以下六類:野外調查、無人機平臺、航空平臺、衛星平臺、原位監測系統及地震反射數據。
2.1 野外調查
重大災變事件發生后,為獲取災害視覺特征等關鍵信息,常采用人工主導的野外實地調查。該方法通過現場觀測記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表觀形態與演化特征,評估其局地影響范圍,為災害機理研究提供不可替代的實地數據支撐[1]。
2.2 無人機(UAV)平臺
無人機憑借高時空分辨率、低成本、靈活作業等優勢,已成為大范圍災損區域快速巡查與精細化分析的核心工具[2-3]。通過集成熱紅外、多光譜及高光譜傳感器,無人機可在災后快速獲取多模態影像數據,支持**地質災害三維重建與動態監測[**4-5]。
2.3 航空攝影
航空影像解譯仍是地質災害識別與制圖的基礎性技術手段,其優勢在于數據獲取成本低、解譯工具(如立體鏡)操作簡便。標準航空影像幅面為21 cm × 21 cm,比例尺介于1:5000至1:70000,可實現大范圍災害區域全覆蓋[6-7]。
航空影像蘊含豐富的地表形態(地形起伏、色彩、紋理等)特征,適用于機器學習驅動的災害影像識別與分類。結合計算機輔助立體視覺技術,可通過側向與航向重疊影像生成立體航空影像,顯著提升斜坡類地質災害(如滑坡)的邊界識別精度,為災害編目數據庫構建提供數據基底[8-9]。
關鍵術語解析
- 多模態影像:融合可見光、熱紅外、多/高光譜等多波段傳感器數據
- 立體視覺技術:基于視差原理實現三維地形重建的核心方法
- 災害編目數據庫:系統記錄災害空間分布、規模參數等屬性的結構化數據集
[參考文獻]
[1] Guzzetti et al., 2012; [2] Colomina & Molina, 2014; [3] James & Robson, 2012; [4] Giordan et al., 2018; [5] Rossi et al., 2018; [6] Keefer, 2002; [7] Malamud et al., 2004; [8] Nichol et al., 2006; [9] Harp et al.,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