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課筆記】【1】
?
? 一個月的時間看完了哈佛幸福課,正如Tal所說課程的結束才是學習的開始。對于課程觀點的思考,對于個人習慣的培養,對于思維模式的轉變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練習。這個系列的帖子將作為我個人的讀書筆記,也歡迎機緣巧合點開這個帖子的網友一起討論。
(第一章 思維導圖)
? 課程在講述的時候有時候并不是線性完整的邏輯,一個觀點有時尚沒講完會進入到新的觀點中,這樣課程顯得不是那么的死板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有趣的互動和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課程整體的結構十分清晰,可以說干貨很多。
1.關于內部與外部的一致性
? 人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以前有過一個段子,大致說的是給別人出題,一趟公交車過一站上幾人下幾人,當回答者集中精力計算車內人數的時候,提問者問出了經過了幾站。這和tal在課堂中提出的“公交車里的孩子”是一類的故事。我們關注的問題影響我們對現實的感觀。既然如此,提出一個更合適的問題十分的重要。負面的問題會讓人更多的關注負面信息,正面的問題會讓人更多關注積極方面。看課程的那段時間正好讀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其中蛤蟆先生正是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慘遭遇,“我就說過我會很倒霉”,“我就說過我不會成功”,自我否定導致自暴自棄,最終倒霉了,失敗了。再次加強了自我否定。
? tal提到了,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就先按照那種人的行為來做。內部的想法會影響外部的行為,外部的行為同樣影響內部的想法。tal問成功的人“你是怎么變成今天這樣的?”別人回答“我并不是一出生就是這樣的”。行為影響內部需要一個過程,習慣的培養每日慣例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