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App,作者: 逍遙劍99,(https://xueqiu.com/1732900127/153778925)
最近幾個月參加了計算所、北大、上海交大多位計算機系統結構碩士與博士的答辯,說幾點體會:
① 高水平國際論文越來越多。簡單統計了幾位學生的論文發表情況:ATC、EuroSys、DAC*2、HPCA、ISCA、SIGCOMM、Usenix Security*2。這在十幾年前不可想象。事實上近幾年國內各個領域的高水平論文都在不斷增加,可以說這幾位學生就是一個縮影。
② 越來越重視國內期刊論文的發表。好多位學生的創新工作是發表在《中國科學?信息科學》上(英文版為《S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中國科學》系列期刊以前在中國是很有影響力的期刊,陳景潤的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突破性成果就發表于1973年的《中國科學》。只是后來學術也與國際接軌后,國內學者放棄了自己的學術發表陣地了。
好在國內現在很多學術評價都開始要求看國內論文發表情況了。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還專門出臺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其中便明確規定“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好工作發表在國內期刊。
④ 多位博士工作與業界緊密結合,不少研究問題就是來自國內企業的實際需求。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一方面說明國內企業的需求已經是國際前沿問題,這對國內學術界來說是重大利好消息,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只能通過嚼國外論文才能獲得二手的前沿問題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內的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幾乎每個博士都有和國內企業合作的經歷,他們不僅幫助企業解決問題,還能發表國際頂會論文,這種共贏模式的建立和運轉國內的整個科研生態意義極大。
⑤ 有幾位博士的工作具有很強的開創性。這些工作雖然當前并沒有被主流學術界和工業界關注,但卻具有開辟新方向的潛力。
以計算所趙永威博士提出的分形計算系統為例,該博士工作首先定義關于規模的編程復雜度,然后以如何構建編程-規模無關性的批處理并行計算系統為研究問題,提出分形計算模型(FPM)、分形馮?諾依曼體系結構(FvNA)及分形可重配指令集結構(FRISA),并實現了Cambricon-F(寒武紀-F)原型進行評估,整個工作很具思想性,也很系統,能給人一種學術美感了。
⑥ 總結一下,透過這幾位學生的答辯,能明顯感覺到國內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進步。這是一批90后博士,他們的導師基本上都是80后。而這些90后們畢業后大多數選擇了留在學術界,繼續為95后、00后們傳道授業解惑。有這么一批后浪,我是對中國科研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