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與主流經濟學的新發展
- 1.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 2.博弈論的研究內容
- 3.博弈論的發展簡史
- 4.經濟學發展的趨勢
本系列博文主要記錄了學習張維迎老師的《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一書相關內容,如果有誤之處懇請指出;或對照張老師的書籍進行學習。
1.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傳統教科書:研究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現代的觀點:研究人的行為。
相比與其他研究人行為的其他學科,經濟學的不同之處:假定人是理性的。
理性人: 有一個很好定義的偏好,在面臨給定的約束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
注意:理性人與自私人不同,理性人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他。
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的過程中需要合作,合作中存在著沖突。
為了更好的合作與解決沖突,理性人之間制定制度,規范大家的行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制度為價格制度。
新古典經濟學: 以價格制度為研究對象,故又稱為價格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定:
(1)市場參與者的數量是足夠多,從而市場是競爭的;
(2)參與者之間不存在信息的不對稱問題。
實際中:市場不可能完全競爭,信息不可能完全對稱。
不完全競爭導致:人們之間的行為相互影響,使得一個人決策時必須要考慮對方的反應--博弈論要研究的內容
信息不完全對稱導致:任何一種有效制度必須滿足激勵相容與自選擇條件–信息經濟學要研究的內容
2.博弈論的研究內容
Game theory 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與決策均衡問題,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
傳統經濟學: 個人效用函數只依賴于個人選擇;
博弈論: 個人效用函數不僅依賴于他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他人的選擇。
從合作與非合作的角度劃分:
合作博弈: 當事人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定;強調團體理性。
非合作博弈: 和上面相反;強調個人理性。
現在的經濟學家談到博弈論,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納什,澤而騰,海撒尼主要貢獻也是在非合作博弈方面。
3.博弈論的發展簡史
1944年: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出版《博弈論與經濟學行為》,博弈理論的起始點。(現在博弈論和他們講的東西關系不大)
50年代:合作博弈發展的鼎盛時期,(納什、夏普里、吉利斯 ’囚徒困境‘、’核‘)。非合作博弈開創。
60年代:澤爾騰–“精煉納什均衡”、海撒尼–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論
1982年:克瑞普斯、威爾遜–動態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開始,博弈論并不被認為是經濟學的分支,很多人認為博弈論是數學分支。70,80年代后,博弈論真正成為主流經濟學的一部分。這一時期,信息和時序問題 成為經濟學家關注的重點,而此時的博弈論正好可以用于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4.經濟學發展的趨勢
1.經濟學研究的對象越來越轉向個體;
2.經濟學研究越來越轉向人與人的關系研究;
3.經濟學越來越重視對信息的研究。
(小疑問:博弈論 與 強化學習有什么關系呢?學這個能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