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務器中的數據庫
Redis服務器將所有數據庫都保存在服務器狀態redis.h/redisServer結構的db數組中,db數組的每個項都是一個redis.h/redisDb結構,每個redisDb結構代表一個數據庫:
struct redisServer {// ...redisDb *db; // 一個數組,保存著服務器中的所有數據庫// ...};
? ? ? ? 數據庫數量(dbnum屬性、database選項)
數據庫的數量:在初始化服務器時,程序會根據服務器狀態的dbnum屬性來決定應該創建多少個數據庫:
struct redisServer {// ...int dbnum;//服務器的數據庫數量// ...};
dbnum屬性的值由服務器配置的database選項決定,默認情況下,該選項的值為16,所以Redis服務器默認會創建16個數據庫,如下圖所示:
dbsize命令可以返回當前數據庫中鍵的數量
二、數據庫的切換(SELECT命令)
每個Redis客戶端都有自己的目標數據庫,每當客戶端執行數據庫寫命令或者數據庫讀命令的時候,目標數據庫就會成為這些命令的操作對象
默認情況下,Redis客戶端的目標數據庫為0號數據庫,但客戶端可以通過執行SELECT命令來切換目標數據庫
以下代碼示例演示了客戶端在0號數據庫設置并讀取鍵msg,之后切換到2號數據庫并執行類似操作的過程:
這個推薦給大家一個好用的redis客戶端 RedisDesktopManager
在服務器內部,客戶端狀態redisClient結構的db屬性記錄了客戶端當前的目標數據庫,這個屬性是一個指向redisDb結構的指針:
typedef struct redisClient {// ...redisDb *db;//記錄客戶端當前正在使用的數據庫// ...} redisClient;
redisClient.db指針指向redisServer.db數組的其中一個元素,而被指向的元素就是客戶端的目標數據庫
演示案例
比如說,如果某個客戶端的目標數據庫為1號數據庫,那么這個客戶端所對應的客戶端狀態和服務器狀態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如果這時客戶端執行命令SELECT 2,將目標數據庫改為2號數據庫,那么客戶端狀態和服務器狀態之間的關系將更新成下圖所示
通過修改redisClient.db指針,讓它指向服務器中的不同數據庫,從而實現切換目標數據庫的功能——這就是SELECT命令的實現原理
多數據庫功能已經逐漸弱化了
那么能不能像使用測試數據庫和正式數據庫一樣,把正式的數據放在0號數據庫,測試的數據庫放在1號數據庫,那么兩者在數據上就不會彼此受影響了。事實真有那么好嗎?
Redis3.0中已經逐漸弱化這個功能,例如Redis的分布式實現Redis Cluster只允許使用0號數據庫,只不過為了向下兼容老版本的數據庫功能, 該功能沒有完全廢棄掉,下面分析一下為什么要廢棄掉這個“優秀”的功能 呢?總結起來有三點:
·Redis是單線程的。如果使用多個數據庫,那么這些數據庫仍然是使用 一個CPU,彼此之間還是會受到影響的
多數據庫的使用方式,會讓調試和運維不同業務的數據庫變的困難, 假如有一個慢查詢存在,依然會影響其他數據庫,這樣會使得別的業務方定 位問題非常的困難
部分Redis的客戶端根本就不支持這種方式。即使支持,在開發的時候 來回切換數字形式的數據庫,很容易弄亂
個人建議如果要使用多個數據庫功能,完全可以在一臺機器上部署多個Redis實例,彼此用端口來做區分,因為現代計算機或者服務器通常是有多 個CPU的。這樣既保證了業務之間不會受到影響,又合理地使用了CPU資源
三、清除數據庫(flushdb、flushall)
flushdb/flushall命令用于清除數據庫,兩者的區別的是:flushdb只清除當前數據庫,flushall會清除所有數據庫(老板最怕的就是刪庫跑路的員工了,所以最怕的技術是只會rm -rf的和刪庫的)
這兩個命令使用需要謹慎
flushdb/flushall命令會將所有數據清除,一旦誤操作后果不堪設想,后面的文章會介紹rename-command配置規避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在誤操作后快速恢復數據
如果當前數據庫鍵值數量比較多,flushdb/flushall存在阻塞Redis的可能性
演示案例
例如下面0號數據庫中有2個鍵,1號數據庫有1個鍵,我們使用flushdb只清空1號數據庫中的鍵
我們在1號數據庫中使用flushall命令,此時會清除所有數據庫中的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