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心理學家Danny Kahneman和Amos Tversky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問統計學教授一些不像統計學的統計學問題,其中一個大概如下:假設你生活的城市有兩家醫院,一家大一家小,某一天,其中一家醫院出生的嬰兒有60%是男孩,這更有可能是那家醫院?很多統計學家回答(在閑談中)選擇了大醫院。實際上統計學的基礎就是大樣本更為穩定,對長期平均值的偏離(在這個例子里男女性別比例為50%)比小樣本更小(就好比拋硬幣,拋的次數越多正反面出現的比率越接近50%)。統計學家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都好像遺忘了。(例子摘自《黑天鵝 》) 統計學家為什么會犯這樣一個低級錯誤?關鍵在于這是一個“不像統計學的統計學問題”,而且是“在閑談中”進行的。這時統計學家就放松了“警惕”,不再使用統計學的思維方式,而是像普通人一樣靠直覺來思考了。這說明我們的大腦存在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在特定的場合會采取特定的方式進行思考。也就是說我們身處在何種情境或領域中會影響到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反應。教室是一種領域,日常生活也是。在教室中以某種角度理解的邏輯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會受到不同的對待,只我們要一離開教室的門,就會把各種知識都拋在腦后。這就是所謂的人的思維具有領域特殊性。 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將被試(皆為大學生)分為幾組。第一組直接開始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醫生想要用X射線殺死一個惡性腫瘤,這個腫瘤只可以通過高強度的X射線殺死,但這樣會傷及周圍的良好組織。醫生應該怎么辦?第二組則會先閱讀這樣一段軍事材料:一小撮軍隊如何同時從幾個不同方向發動小規模攻擊來擊潰一個防守嚴實的軍事堡壘。事實上這個例子的本質是對一個點的同時的弱攻擊能夠集聚成強大的力量。結果,第一組只有10%的人想到了答案,這是控制基線。第二組想到答案的比例也僅僅只增加到了30%。也就是說只有額外20%的人“自動”地將知識進行了轉移。最后還有一組,是在提醒之下做的,比例達到了75%,即比“自動”轉移組增加了45%之多(需要別人提醒)。(例子摘自劉未鵬《逃出你的肖申克(一)》) 這說明,人類是難以自覺的把知識從一種情況轉移到另一種情況,或者從理論轉化為實際。一方面,我們面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問題,不曉得運用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來思考,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永遠停留在書本上,難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我們面對抽象的問題時,也不懂得類比身邊具體的例子加以解決。人們能夠不費力的在社會環境下解決一個問題,但在它以抽象的邏輯問題形式出現時就不知所措。 心理學家Leda Cosmides想出了這樣一個游戲:如果給你四張卡片,分別表示字母A、D,和數字3、6。游戲規則是標示元音的卡片背面一定是偶數。你必須翻開幾張卡片,才能證明這條規則?答案是兩張,分別是上面有A和3的卡片。大部分玩這個游戲的人都沒猜對。他們通常只會回答A卡,或者A和6兩張卡片。這個問題很難。那么這個問題呢:假設四個人在酒館里喝酒,一個人在喝可樂、一個人是16歲,一個人在和啤酒、一個人是25歲,我們得檢查哪個人的身份證,才能確保他們沒有違法?幾乎所有人都能答對,只要檢查喝啤酒和十六歲的人。這兩個游戲其實完全一樣,差別在于后一個是以人為主角,而非數字:比起處理抽象世界的問題,我們一遇到和人類相關的問題時,會熟悉得多。(例子摘自《引爆趨勢 》) 由此可見,人類其實有兩種思維模式,并且會根據所處領域的不同而有所選擇。第一種思維模式是自動的、直覺的、快速的,根據以往經驗下意識的做出判斷。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想象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只要“意識”到有老虎,就會立馬撒腿跑人,而不是在那里思考究竟是真的有老虎襲擊,亦或僅僅是視覺上的錯覺。它可以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迅速的做出判斷和決策。如果我們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從頭到尾仔細分析一遍的話,不僅會顯得反應遲鈍,而且也難以適應這個世界(我們的祖先早被老虎吃光了,也不會有我們了)。 但是這種直覺式的思維也會導致各種錯誤。你能看出下面這幅畫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嗎? 估計你看不出什么問題。其實在真實世界里,馬飛奔時在騰空的一剎那,四蹄不是呈八字型分開,而是呈V字型合攏。下面這一幅動畫是Eadweard J. Muybridge用多臺照相機異步拍攝的,才是馬的真正跑姿。(例子摘自李笑來《感覺有多不可靠 》)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認為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每天都看著太陽東升西落,很自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伽利略才通過科學的觀察研究證明了是地球繞太陽轉。(至于今天你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僅僅是因為你上學時老師是這么告訴你的,并不是因為你比前人聰明了多少。)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錯誤是無法避免的,是人類的本能,是各種非理性的源泉。因此人們也就呼喚另一種思維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有條理的、邏輯的、緩慢的、有自我意識的。我們在看書、學習或特定場合研究時一般使用這種思維模式。理性思維的能力需要我們后天努力訓練才能獲得。但是掌握了理性思維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完全夠擺脫非理性的錯誤,也僅僅是能夠減少而已。 那么如何培養理性思維?個人覺得一是多問為什么,保持好奇和質疑的精神,不要輕易下結論,避免跳躍性思維。一般人都是直接從現象到結論,缺少中間的推理分析過程以及事后的檢驗,比如以貌取人就是典型的跳躍性思維。電視上播什么你就信什么也是一樣的道理。二是要學習批判性思維,時刻提醒自己論點是什么?論據(理由)是什么?論證前提、假設是什么?證據是否可靠?推理過程中是否有犯了邏輯謬誤?譯言上有一篇文章對常見的邏輯謬誤 作了很好的介紹。除此以外,對人類的認知偏差 也應當有適當的了解。讀好書好文章也是好辦法。第三,既要有輸入也要有輸出,寫作也是很好的思考 ,教是最好的學。經過中國教育的多年摧殘,我們大部分人都對學習和寫作有了本能的反感和恐懼,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其實在中國上學和學習有時不是一回事情 。思考確實很累人,養成一種新的思維習慣并非一朝一夕能夠輕易達到,除了反復的運作練習以外別無他法。 至于說如何能夠將我們學到的知識主動的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其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在恰當的時候將恰當的記憶(知識)從我們的腦海中提取出來。第一,良好輸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良好的輸入,在輸入時也就是在學習記憶時,應當使知識更加有條理,有邏輯,剝離細枝末節,抽取歸納知識精華。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記憶。第二,增加更多提取線索有助于日后更好的回想起來。研究表明各種環境因素,如顏色、氣味、聲音等等都能夠有助于我們的記憶。為什么一次浪漫的燭光晚餐會那么讓人難以忘懷?因為那舒緩的音樂、柔和的燭光、優雅的環境、可口的美食、動人的臉龐等等無一不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你很輕易的就能夠回想起當時的每一個細節。第三,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還能運用到什么地方?嘗試舉自己身邊的例子,并想象模擬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樣以后再面對相同或類試的情況時我們就能夠輕松應對。對于如何更好的學習和記憶,劉未鵬的《如何有效地記憶與學習 》有著更為詳盡的剖析。
思維的領域特殊性
posted on 2010-03-17 13:50 qingyin 閱讀(...) 評論(...) 編輯 收藏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unchuankui/archive/2010/03/17/168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