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了一點新的感悟,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之上。
關于找工作,大家說的最多的,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
我覺得這是不夠的,還應該加上一個“回報”。
興趣:對一件事有沒有愿望去嘗試,側重“好奇心”。
能力:能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到比其他人更好一點。
回報:做這件事有沒有回報,賺到錢,過得快樂等。
具體來說,找一份工作,比如互聯網產品經理:
興趣:你對“產品設計”和“產品改善”等事情有沒有基本的好奇心和快樂感,至少也不應該特別厭煩。沒有興趣,很難堅持下去。
能力:能不能很好地收集和理解各方的真實需求,把當前存在的問題定義清楚,用界面、原型、圖表、流程等很好地展現出來。不但如此,你至少還得比“開發者”要更強一點,工作時間長了,還得比“同崗位”的人要強。沒有能力,不能很好地勝任,容易被人取代。
回報:產品經理,一個月工資5000,10000。錢少了,大部分人才不會去干。就算干了,也只是作為一個“跳板”。
廣義地去看,不但是“找工作”,凡事一件比較嚴肅的值得一提的事情,都離不開這3項。
玩游戲,就是玩得快樂。但是,如果你玩得不好,總是被人虐菜,次數多了,有啥意思呢。回報,可能是“物質”(游戲幣,人物等級),也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快樂、爽、刺激)。
創業,投資,旅游,都是這樣。
以上的思考,存在一些思想基礎。
先從一個具體的事情,比如“找工作”得出一些結論。
然后看看,能不能把它應用到更多問題域中。
就本篇來說,為什么會自認為“興趣”、“能力”、“回報”這3個指標,是最關鍵的呢?
有沒有一些更深層的邏輯在里面?
我是突然領悟到了。
興趣:側重一件事情的“起因”,一件事之"前",它是最基本的動力。
能力:側重一件事情的“過程”,一件事之"中",它強調一個人能參與某件事情。
回報:側重一件事情的“結果”,一件事之"后",一件事情的價值和意義。
有前,才有中,有中才有后。
后,如果是正面的,會反過來最終作用于前。
前→中→后→前→中→后。
最終,一件事情得意“正向循環”運作下去。
舉例:
具體到,變革家創業項目分析這件事,他們興趣很大,能力逐步提高中,有些領域 無法分析。回報:回報偏小,長此以往,必定無法堅持下去。因為會沒有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