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與人文科學
(2013-03-13 13:24:17)
標簽:
文化
戰爭名著《靜靜的頓河》可以說從它誕生起便沒有平靜過,圍繞它的作者所引起的爭議,就像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樣,撼動文壇,有人指控肖洛霍夫是個騙子,《靜靜的頓河》不是肖洛霍夫 寫的,真正的作者是費奧爾克魯烏科夫,而肖洛霍夫只不過將已去世作家未出版的手稿重新改寫了前兩卷的5%,后兩卷的30%,就改頭換面的以他的名義發表,那么它的作者到底是誰?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前蘇聯文學教授蓋爾克其薩用電子計算機對該文學作品進行了分析研究,其別具一格的論文曾發表在世界知名的權威雜志《計算機與人文科學》上,轟動一時,那么,他是怎樣把數理統計引入這本名著的研究的呢?
克其薩教授與他的挪威、瑞典同事,使用烏普沙拉大學的一臺IBM370/155電子計算機,對《靜靜的頓河》的文章風格與其他一些特點與克魯科夫的供認作品進行了統計分析:抽取樣品,編制程序,測定句子長度,計算詞類的分布于組合情況,力求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他們主要研究了三個重要參數,為了對比,把肖洛霍夫的無可爭議的作品作為第一組,《靜靜的頓河》作為第二組,克魯烏科夫的作品作為第三組。
第一個參數是一部作品中不同的詞匯量與總詞匯量的百分比統計,結果表明:第一組為65.5%,第二組為64.6%,兩者非常接近,而第三組卻只有58.9%,明顯低于前兩個數據,這說明,克魯烏科夫在他的作品中,更喜歡經常重復使用同樣的詞匯。
第二個參數是詞匯分布頻率,學者們選取了20個俄文中常見的詞匯,來研究比較他們占作品中的全部詞匯的百分比,分別是:第一組22.8% 第二組23.3% 第三組26.2%,第一組與第二組比較接近。
最后一個參數是作品中出現過一次的詞匯所占的百分比,對此肖洛霍夫的作品為80.9%,《靜靜的頓河》為81.9%,克魯烏科夫的作品則只有76.9%。
研究表明,所有參數都存在一致的趨勢,即克魯烏科夫的作品與《靜靜的頓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統計差異,由此可見,這部杰作的真正作者很難說是克魯烏科夫,相比之下,肖洛霍夫更像是《靜靜的頓河》的原作者了。
數理統計使文壇上這宗多年懸而未決的案件進一步明了,筆墨官司打到這個地步,看來對肖洛霍夫是有利的,至于將來究竟如何結案,還要看文壇專家的結論。
分享:
喜歡
0
贈金筆
加載中,請稍候......
評論加載中,請稍候...
發評論
登錄名: 密碼: 找回密碼 注冊記住登錄狀態
昵???稱:
評論并轉載此博文
發評論
以上網友發言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