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大概需要6分鐘。
互聯網人甚至中國整體的用工市場的確有中年淘汰的問題,我們可以當它不存在,甚至當有人給出解法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認為他們在傳播焦慮,但事實就是事實,它的存在不隨個人意愿而轉移。
最近抖音上有一個豹哥特別火,這哥們在百度工作多年,前一段時間因為部門被撤導致失業,哥們39歲每個月的房貸15000,因為年齡問題居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最初他只是在絕望中分享了一段復盤視頻,沒想到一下紅了還上了熱搜,他也就不再找工作而是開啟了自媒體事業。豹哥分享的主要內容是揭露大廠殘酷的真相和生活的艱辛。
豹哥在視頻中也反思了自己曾經的認知,總結下就是:一直在大廠工作對未來的預期良好,所以買了房背負了貸款,也從沒思考過人生的plan b。
豹哥還算是幸運的,畢竟他已經在全網積累了近百萬粉絲,也算轉行上岸了。
破解中年危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晉升到管理層獲得不可或缺的能力,掌握更多人脈、資源,再比如做一把斜杠青年,發展下副業并上岸,還有人通過投資理財獲得接近財務自由的狀態,自然也就不用擔心這玩意。
但這些講真都不是普通人能玩轉的,當然如果你認為阿里P9、騰訊技術總監也算普通人那當我沒說。
普通人的樣本,我給一個:34歲的程序員、工作10年、存款只有5萬....。
普通中年人怎么辦?如果遭遇同樣的危機,他們有什么出路嗎?
恰好這周日做星球第一期職場直播課的時候,在答疑環節有一名大齡球友問了這個問題:洋哥,聽說做技術中年之后容易失業,該怎能應對?
這個話題不在直播課的分享環節之內,但問題太典型于是自由發揮了下,講了大概20分鐘。講完球友們反饋非常好,認為的確給了很多啟發,于是今天也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防止中年職場危機最好從30歲之前就開始深度思考并做好規劃,在危機沒到來之前所有的準備都有用,但如果已經到了大齡且遭遇了危機,這種情況下的應對大概率都是蒼白無力的。
畢竟這時候你有了各種支出和家庭責任,甚至還有了房貸,一下子又沒有收入來源,試問誰能保持淡定和冷靜思考呢。
中年危機的本質很簡單:我們的中等應用型人才實在太特么多了,今年有1000萬+大學生畢業,未來只會更多,而賺錢的行業就那么幾個:金融、計算機等,這些行業自然能源源不斷的吸引精力體力更旺盛、要價更低的年輕人。
普通人預防中年職場危機的方法也并不難,我們先來思考下哪一類人群更容易遭遇危機。
我的看法是以下幾種情況都算高危:1.低學歷、2.非高工、3.非穩定環境。
低學歷很容易理解,如果你是專科或者二三本,別人是研究生,都過了40歲,老板要優化一個人那么很可能就是你了。
非高工指的是你在所在領域沒有做到精通,比如給一個很簡單的標準:是否能解決工作中90%以上的問題。比如做服務端的同學,線上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是不是大部分都能解決?還是只能束手無側?
最后一點其實是跟行業和公司都有關系,比如你在增長迅猛的行業,又或者在事業單位和頂尖國企工作,這類人遭遇危機的概率就很小,反之如果在互聯網小公司,甚至在一個面臨衰退的細分賽道那就要當心了。
以上三點,符合一點算高危,符合兩點概率猛增,符合三點那你的未來真的不太妙。
怎么破?
唯有分析和行動。比如你是個程序員,學歷差、也沒到高級工程師的水平,還在一個互聯網小公司趴活。算三點就命中吧,那么分析下自身優勢和特點,看看以上哪一點能先攻克。
如果你學習考試能力不錯,可以考慮弄個在職研究生加強下學歷,又或者直接挑戰一把考公,如果你就特別酷愛coding,能鉆研那就抓緊提升技術能力,如果你有一些特殊的人脈(父母親戚朋友有也行),可以想辦法進事業單位。
切忌一點:問題很多的時候不要妄圖短時間全部解決。很多時候解決了核心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個過程要結合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去做性價比最高的事情。
解決復雜問題就像拆解一個毛線團,核心是找出線頭,對于普通人而言線頭就是那個你有能力或意愿去改變的點。這個點很重要:怎么分析、怎么判斷、怎么選擇,完全取決于自己。
教員有一句話很經典:集合優勢兵力、攻打弱小敵人。我理解這里的優勢兵力就是你擅長解決的事兒,弱小的敵人就是最影響發展的那一個點。
這些思考和行動真的要越早做越好,真到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年齡再遭遇那些惡心事想逆轉難度就不是一個量級了。
洋哥從第一次創業失敗之后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彼時33歲這之前跟豹哥一樣,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狀態,總覺得未來一定會更好:今年賺100萬明年搞不好就是200萬、300萬。
遭遇毒打后就呵呵了,還因為連續創業一度連大廠的簡歷關都過不了,這時候就從春風得意過渡到馬失前蹄的趕腳了,也渡過了無數失眠的夜晚。大家能看到洋哥的文章,也屬于我在思考破局之后的產物了。
以上是關于這個問題的分享,再說說這周末的星球職場福利直播,在直播過程中我分享了更多關于職場晉升、漲薪、做好管理者的認知和體會。這次直播課大家評價挺不錯:
星球的分享答疑以及職場直播福利課,大廠內推我會持續做,希望能和一群值得的人,一起成長,同時給大家做好賦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