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理s
一、墨菲定律
觀點: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核心觀點就4點,不算復雜,也不深奧,但它也確確實實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誰,都無法逃脫這個定律。雖然我們無法避免犯錯,但我們可以減少錯誤的發生,畢竟錯誤的嚴重性是無法預料的,比如對待任何人和事,都不要驕傲自滿,保持謙虛,采取行動前盡可能考慮全面,做好充足的準備,預留更多的時間,行動中注重細節,行動后總結經驗或吸取教訓。
二、特伯論斷
觀點:在數字中找不到安全。
人生總是充滿著未知,這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數據統計只能反映過去某一階段的情況,數據監控只能反映當前的情況,而對于之后的具體數字我們是無法預估的,畢竟有著太多未知的因素可能會發生,數字會不斷發生變化,并不能夠給我們后續的安全感。所以,我們不能僅憑數字去下任何定論,要從多維度、多方面去判斷。
三、摩斯科定理
觀點:你得到的第一個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買東西有“貨比三家”,求答案有“刨根問底”。一般來說,我們只有一種答案時,只會覺得它是最好的,無法判定它的優點與不足,但當我們得到了更多的答案或是不經意間知道了某些信息,我們才能更好的判斷哪一個答案是目前最好的。這種思維可以運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工作、感情、學習…
四、福克蘭定律
觀點: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不作決定。
簡言之就是:當我們面對某一情況時,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在不是特別著急的情況下,我們最好不要作任何決定,也不要采用任何行動。這種情況多指突發情況,沒有任何苗頭、突然發生,這個時候的人最容易手忙腳亂,作出做錯誤的決定。
五、吉德林法則
觀點: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
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無論是誰,在生活、工作中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多而雜,也可能是難而耗時,不管是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都可以找出它的重點,將它進行拆分并寫出來,剩下的就是先解決重要的問題,再解決剩下的問題,待完成時,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六、盧維斯定理
觀點:謙虛不是把自己想的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把別人想得很糟。
其實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早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對人對事時,我們不應該驕傲自大,但也無需妄自菲薄,實事求是就好。
七、費斯諾定理
觀點:人有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
關于這個觀點,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在實際生活中用到的人卻沒有多少。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學會傾聽就是其中之一,傾聽既表明了我們對他人的尊重,又會為我們自己贏得尊重,但是,傾聽并不太適合多人聊天溝通中,這樣會顯得他人覺得我們格格不入,甚至 藏有心機。
思維s
1.輸出思維
無論你學到什么都要試著把它說出來,學會去創造價值解決問題。試著去當一個生產者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消費者。
輸出本身也是很好的內化方式,一種對知識的加工方法,只有不斷地加工你才會更好地掌握它而不是廣泛碎片學習常有的“知道的幻覺”。一種很好的把知識利用起來的方法,值得你利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輸出思維本身來源于經典的[費曼技巧],可以說是把[費曼技巧]應用范圍擴大了。相比于學習領域的其它方法,它更具有操作性和反饋性。(畢竟你可以隨時隨地地說出來,即使找不到人說也可以在腦海里與自己對話,只要你試著說你就知道自己哪里不懂)
學會用輸出方式的去學習你能獲得的是實質性的成長。
很多人很努力很用功,但遲遲看不到令人滿意結果。其實更多時候你的努力是想滿足于安慰自己停滯成長的焦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就像那句“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無論懂不懂得到道理跟過好這一生有沒直接聯系,更重要的前提是——你真的懂嗎?
嘗試去用好這個思維,去練就這個習慣,更執著于實質性的成長,這一小小的改變或許能成為你撬動整個人生飛輪的支點呢。
2.第一性原理
這是在物理學上運用廣泛的。思考事物時習慣性的思考它的本質,它的底層原理。當你抓住問題的本質了你也就能更好解決它了。
這也是從碎片化知識構造體系的方法,凡事追根溯源,去抓住它的本質,這樣,你能得到一個有體系而非碎片化的知識,你能得到的更多,在這過程你也在塑造著自己。
伊隆·馬斯克也經常用這個詞來解釋他的創業思路。但其實不論工作還是生活都可以用使用第一性原理。
比如,我到一家公司是來學東西長本事,讓自己將來在職場上變得更值錢更有發展前景的,這是我上班的“第一性原理”。
所以,拍老板馬屁,跟同事勾心斗角這事兒,能省就省。不需要在這上面浪費生命。
緊緊抓這個本質,這個參照點,你的生活就能慢慢理順。
學會洞察本質這在解決復雜難題中尤為重要。正如電影《教父》里所說的:“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3.具像化思維
把一件事鋪開來一件一件具體化地執行,用何種方法,何種路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會遇到什么問題?這樣把籠統的目標與話語具體拆解到一個個可清晰執行的點上。具象化就是學會拆解,學會把事情落實到可執行的點上,這是一個實干家的標配。
實干家不喜歡虛無縹緲,實干家關注事情的落地實施,實干家專注做事而不會迷茫,因為實干家很忙。
也正是用具像化思考,我們思維才不至于模糊混亂。很多類似于優秀聰明等光鮮詞語,很多人都喜歡說,但你要是單刀直入地問他,什么是優秀?讓他具體說,估計他一時半會就說不出來了。
用具象化思考問題,能真正地界定問題,理清問題,這樣問題才有討論下去的意義。
用具像化的方式溝通,能把溝通過程顯得直觀且讓人信服。你說你的團隊合作能力很強,很擅長團隊合作。是拍胸脯信誓旦旦地大吹特吹還是拿出一些實際具體的例子來論證?哪種能更讓人信服呢?
用具象化的方式去執行目標才能把目標落實并清晰可執行。自己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規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么,并且把目標落實到每天的計劃里,然后堅定地執行,這樣努力的效果,一般都不差。
4.結果導向思維
從結果去思考,我要達到這個結果什么最關鍵,還有沒更高效的方式,不要單純地為了努力而努力。不要期待以過程來掩蓋結果的不足,造成一種我很努力的假象,安慰自己。
加以思考的努力才更有意義。
思考什么是拿到最佳結果的核心,什么才是最關鍵的,有沒更好的方式,緊緊圍繞這個不放,這樣你自然會尋找更好的路徑在做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然會更加不費力地成功。
結果導向思維是讓你緊緊抓住自己的目標,而不至于在行動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同樣用在人生道路上也一樣——你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緊緊圍繞這個去規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