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
1.1單層for循環
1.1.1基礎語法
for(初識變量;結束范圍;累加/累減){
重復執行的代碼
}
1、 先初識化變量$i
2、 $i<=100表達式進行判斷
3、 跳入循環,執行重復代碼
4、 累加或者累加
5、 再進行$i<=100表達式判斷
6、 再跳入循環,執行重復的代碼
7、 依次類推,直到$i<=100表達式返回結果為false,循環結束
1.1.2求1-100之間的偶數和與奇數和
求1-100之間的和
求1-100之間的偶數和
求1-100之間的奇數和
1.1.3求1-1000之間的水仙花數
1.1.4求1-100之間的數,如果他能被3整除,輸出‘A’,如果能被5整除,輸出‘B’,如果能被7整除,輸出‘c’,剩余輸出他自身這個就可以?
1.2雙重for循環
1.2.1運行步驟
運行步驟:
1、 先初始化$i=1
2、 判斷表達式$i<=5,如果滿足跳入循環內部
3、 初始化內層循環$j=1,進行$j<=5判斷,如果滿足,跳入內層循環,執行代碼
4、 然后內層循環執行$j++,然后判斷$j<=5是否成立,如果成立,繼續上面的循環步驟,如果不成立,跳出內層循環
5、 執行外層循環的第一輪的代碼
6、 外層循環1次,內層循環5次
1.2.1輸出1-100之間所有的質數
1.2.2輸出一個10行10列的表格
1.2.3輸出一個10行10列的隔行換色的表格
1.3while循環
1.4do while循環
do while最少會執行一次
1.5break
1.6continue
二、 數組
2.1概念
數組能夠在單獨的變量名中存儲一個或多個值。
2.2分類
2.2.1索引數組和關聯數組
索引數組如下:
關聯數組
2.2.2按層次劃分
一維數組
二維或者多維數組
下面的是三維數組
當然后期有更復雜的格式
2.3數組賦值
如果我們沒有人為設置數組的下標,它默認是從后0開始放置數據的
注意一下count的用法
2.4排序
2.5最大值和最小值
2.6遍歷數組
2.6.1for循環
2.6.12foreach
既能遍歷索引數組,也能遍歷關聯數組
遍歷索引數組如下:
遍歷一維關聯數組如下:
遍歷二維關聯數組
2.7練習
2.7.1練習1
請生成一個長度為10的數組,數組里的元素是類似這樣的數1 、3、5、7…
2.7.2練習2
給定一個數組,請求出數組中最大值的下標
2.7.3練習3
給定一個數組,請求出數組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第一種:
max() min()
第二種:
2.8數組中的其他方法
https://www.cnblogs.com/zhaochaobin/p/5338978.html
2.8.1 in_array
in_array(判斷是否存在的元素,數組名)它可以判斷這個值是否在數組中存在
2.8.2 array_flip
array_flip(數組名)它是把數組的鍵名和索引值互換
2.8.3array_rand
array_rand(數組名,抽取的個數)意思是從一個數組中隨機抽取指定個數的值,如果第二個參數不給,默認是隨機抽取一個,這個方法的返回值是索引數組的下標或者是關聯數組的鍵名
2.8.4range
range()是生成指定范圍的數組
2.8.5array_merge
這是合并數組的意思,可以合并多個
2.8.6shuffle
shuffle(數組名)是打亂數組的意思
2.8.5練習
隨機生成4位驗證碼。驗證碼中的元素由‘a-z’,‘A-Z’,‘0-9’組成。
2a3c yua4
2.9獲取數組元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