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設備監控指標
近日看到一篇設備情況匯報,內容寫得有些欠缺,因此我特意問了一下AI,整理了一下思路。以下是監控需要關注的性能指標。權當拋磚引玉。根據指標可以做監控,也可以做調研指標。
業務承載能力
吞吐量(Throughput)
指標定義與意義:單位時間內系統能處理的最大數據量(通常以 Gbps/Mbps 為單位),反映 “是否會成為網絡瓶頸”。
異常影響:吞吐量不足會導致正常業務卡頓(如下載慢、視頻會議卡)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需匹配實際網絡帶寬(如出口帶寬 10Gbps,防火墻吞吐量需≥10Gbps;核心業務區需預留 20% 冗余)
并發連接數(Concurrent Connections)
指標定義與意義:系統同時能維護的最大 TCP/UDP 連接數(如用戶訪問網站、APP 的連接),反映 “能否支撐多用戶同時在線”。
異常影響:并發數超限會導致新用戶無法建立連接(如 “網頁打不開”)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企業級防火墻 / IDS 通常支持百萬級(如 100 萬 - 1000 萬);小型辦公場景需≥10 萬
會話建立速率(CPS)
指標定義與意義:每秒能新建的 TCP/UDP 會話數(如高峰期用戶集中訪問時的 “瞬時連接請求”),反映 “應對突發流量的能力”。
異常影響:CPS 不足會導致突發訪問時 “連接超時”(如促銷活動時用戶無法下單)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企業級設備需≥1 萬 CPS;電商 / 直播等高峰場景需≥5 萬 CPS
防護有效性
威脅檢測率(Detection Rate)
指標定義與意義:系統對已知威脅(如病毒、木馬、攻擊特征)的識別比例(如 “100 個真實攻擊中能檢測到 99 個”,檢測率即 99%)。
異常影響:檢測率低會導致威脅漏過(如黑客入侵未被發現)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針對已知威脅(如 CVE 漏洞攻擊、常見病毒)需≥99.5%;未知威脅(零日攻擊)需≥85%(依賴 AI 引擎)
誤報率(False Positive Rate)
指標定義與意義:系統將 “正常業務流量” 誤判為威脅的比例(如 “1000 條正常流量中誤攔 1 條”,誤報率即 0.1%)。
異常影響:誤報率高會阻斷正常業務(如員工無法訪問辦公系統、客戶無法付款)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需≤0.1%(核心業務區需≤0.05%)
攔截響應時間(Block Latency)
指標定義與意義:從 “檢測到威脅” 到 “阻斷惡意流量” 的時間差(通常以毫秒 ms 為單位),反映 “能否快速止損”。
異常影響:響應慢會導致威脅已造成破壞(如數據被竊取后才阻斷)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需≤10ms(實時業務如金融交易、工業控制需≤5ms)
運行穩定性
系統可用性(Availability)
指標定義與意義:系統全年正常運行的時間占比(通常以 “99.9%”“99.99%” 為標準,即年 downtime 分別≤8.76 小時、52.56 分鐘)。
異常影響:可用性低會導致安全防護中斷(如防火墻宕機后網絡無防護)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核心安全設備需≥99.99%(需配合冗余部署)
CPU
溫度
核心狀態
系統 CPU 使用率
CPU 負載均值(Load Average)
內存
內存容量與健康狀態
電壓
系統內存使用率
交換分區(Swap)使用率
磁盤
磁盤健康狀態(SMART)
磁盤 IOPS 與讀寫速度
磁盤使用率(容量)
磁盤 IO 等待(iowait)
網絡接口
網口狀態與鏈路質量
網絡使用率
電源與散熱
電源模塊狀態
散熱風扇狀態
會話異常斷開率
指標定義與意義:正常建立的會話被系統異常中斷的比例(如 “1000 個會話中意外斷開 1 個”,斷開率即 0.1%)。
異常影響:斷開率高會導致業務中斷(如視頻會議突然掉線、文件傳輸失敗)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需≤0.1%
日志處理能力(Log Throughput)
指標定義與意義:單位時間內系統能采集、存儲、分析的日志數量(如每秒日志條數 EPS),反映 “能否追溯威脅”。
異常影響:日志處理能力不足會導致日志丟失(無法事后審計攻擊路徑)
正常范圍 / 閾值(參考):企業級設備需≥1 萬 EPS;需匹配日志留存周期(如留存 6 個月需足夠磁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