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模式的轉變
現在雖然不怎么使用很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型了,但是好歹也要敏捷開發吧。事實上,我這個小廠甚至做的更絕。全程無UML。。。
需要一天:
1.項目組長與客戶進行需求對接。
2.項目組長然后就找我來講述需求,我就直接制作出原型圖(這里用的Axure,不知道有沒有更快的)。(這個原型圖畫的時間很快,差不多一個上午,也就是兩個小時的認真畫)
畫原型,我會問清楚的東西1. 這東西是給誰用的?或者說這個功能意義是?原本流程是這樣的,你現在新需求了流程變成咋樣了呢?
2. 得有哪些功能?(沒啥好問的)
3. 頁面上該放啥?(比如按鈕放哪、輸入框要幾個、點了之后跳去哪)
4. 點一下按鈕會發生啥?(比如點提交后要不要彈個提示、加載的時候要不要轉圈圈)
5. 技術上能不能實現?(比如別設計個太復雜的動畫,你們技術做不了)(設計階段再說)
需要一天:
3.然后大家會被組長安排負責某些功能(開發計劃.xlsx)。如果需求很多,還會開個會,照著原型給大家解釋一下。
4.大家去gitlab拉下原型圖,就可以研究一下了。
需要一天:
5.自己設計庫表。如果之前庫表的字段,就延用之前的,拷貝。
6.想一想這些增刪改查接口的大概代碼方案,自己寫一個代碼設計文檔(先想一下注釋)。
我自己增刪改查接口的固定模板:1.校驗參數(allget取出來)
2.校驗權限(這個接口是不是管理員才能用的接口)
3.校驗存在(操作的數據庫記錄,一定要存在)
4.業務操作(業務校驗或者操作。比如,章節號必須遞增,,,)
5.操作數據庫
需要一天:
7.編寫代碼,我喜歡開個feat分支,一個接口就一個commit。
8.寫完后,交給測試大哥。大概測過了,就pull origin?dev、rebase dev、merge --no-ff、最后push到dev分支
需要一天:
9.之后就等bug了。慢慢修bug
團隊代碼協作
我git用的比較熟練。但還是覺得git真的要好好學一下。這么混亂的git歷史。
要么就是:
1.push的前一秒!!!沒有先把自己本地的當前分支的代碼更新到最新狀態(沒有pull拉)。導致到處都是落后的分支,再一條線merge到西天。。。巨難看
2.還有不要提交配置代碼。
我自己會這么做:1.自己commit的時候,遵循常見的commit規范,.gitmessage模板。
其實分支也可以這么取名。我就常用feat和fix。
我自己用的commit模板
# ? feat: 新功能 | 🐛 fix: 修復缺陷
# 📚 docs: 文檔 | 🎨 style: 格式
# ?? refactor: 重構 | ? perf: 性能
# ? test: 測試 | 🔧 chore: 雜務
# 🔥 revert: 回滾 | 🚨 BREAKING: 破壞性變更2.然后自己push的前一秒,確保自己的本地分支狀態是最新的代碼。也就是push的前10秒內,pull拉一下代碼。
我個人的提交喜好就是(假設有feat-login、dev兩個分支,feat-login是我開發了的分支)
git switch dev
git pullgit switch feat-login
git rebase devgit switch dev
git merge --no-ff feat-logingit pull
git pushgit branch -d feat-login
git branch -d origin/feat-login --remote
git push --delete orgin feat-login1-2是去把dev代碼弄到最新狀態
3-4是把feat-login的commit歷史,變成一條線,放在dev分支后面
5-6是到dev中合并feat-login這個分支
7-8是push代碼,不過push前pull拉了一下,能double check一下,會不會有人更新了dev分支
9-11是刪除分支,這個分支沒有啥用了,已經開發完了
gitlab
teamcity
pm2
justauth集成釘釘OAuth2
shiro + sa-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