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山東萊蕪的養豬戶老李被手機震動驚醒。屏幕顯示:3號豬舍,母豬即將分娩。他輕點屏幕啟動遠程監控,翻身繼續入睡——而在幾年前,這樣的夜晚他只能在豬圈里守著。
清晨的茶園里,興業縣的茶農王大姐掏出手機查看實時數據:土壤濕度偏低。她輕觸屏幕,茶園智能灌溉系統隨即啟動。而在數千公里外的龍羊峽水庫,漁民們通過5G網絡實時監測三文魚活動狀態。
從“靠天吃飯”到“靠數吃飯”,數字信號技術正深刻改變中國最傳統的農林牧漁產業,讓田間地頭、養殖場、漁塘煥發新生機。
#1 數字革命,重構傳統農業基因
曾幾何時,農業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代名詞。如今,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下,農業正經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數字化革命。
在云南尋甸的鵬遠牧場,每頭奶牛的瘤胃中都“住”著一個膠囊機器人。這個帶著物聯網卡的微型設備實時采集體溫、胃動量、飲水頻率等數據,并通過AI模型分析牛的整體健康狀況。
牧場管理人員說:“這項技術降低了牧場成本,讓我們提升了養殖過程中疾病預防能力。”數字信號技術正從三個維度重構傳統農業:
-
感知維度:遍布田間的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與生物數據。
-
傳輸維度:5G與千兆光網搭建起“信息高速公路”。
-
決策維度:AI算法將數據轉化為農事操作指令。
這場變革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更在重塑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價值分配。當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靠經驗吃飯”的傳統農業開始向“靠數據吃飯”的智慧農業轉變。
#2 智慧養殖,從“人養”到“云養”
傳統養殖業面臨人力短缺、經驗依賴、效率低下等痛點,而數字信號技術正帶來全新解決方案。
在山東萊蕪,養豬戶李老板用上了“云上養殖”系統。通過聯通FTTR(光纖到房間)技術,豬舍實現了千兆網絡全覆蓋,多個攝像頭將實時畫面傳送到手機APP。“自從安裝了這套設備,省了我不少時間去打理別的事情,也能睡個好覺了!”
李老板感慨道,以前母豬生產需要專人看守,“夏天味大,冬天寒冷”,現在通過手機監控可隨時查看產仔情況,不用天天蹲守豬舍。
大連養牛場則采用了更精密的監測方案。他們為奶牛佩戴U-motion智能項圈,實時采集行為數據。通過桂花網X2000藍牙網關,即使在牛舍金屬環境中,數據丟包率也控制在0.5%以下。
(圖源:NTT TechnoCross - U-Motion?)
這套系統能精準識別奶牛發情(活動量驟增30%)、疾病(躺臥時間>14小時/天)等10類異常狀態,并通過APP推送預警。實施后,奶牛發情揭發率從75%躍升至98%,年均死亡率從8%降至3%。
#3 數字種植,從“看天”到“算天”
當數字信號技術遇上種植業,傳統的“看天吃飯”正轉變為“算天吃飯”。在山東濰坊的生姜種植基地,中國聯通打造了“千兆光纖+生姜”種植模式。
(圖源:當數字化的春風吹到田間地頭:中國聯通助力濰坊有機生姜標準化種植-新華網)
基于5G+千兆光網的低時延(不高于20ms)、高速率(上行不低于200Mbps)特性,農戶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查看生姜生長數據。
AI系統不斷學習如何生產出最優質的產品,控制光線,調節水分養分,并通過相機圖像監控每株植物的健康狀況。
在廣西興業縣,玉林移動的5G“智慧茶園”管理平臺,讓茶農實現了“一部手機管茶園”。平臺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溫濕度、土壤墑情、光照強度等數據,結合AI算法提供精準的農事決策支持。
玉林興業縣以數字技術賦能 激活鄉村振興內力--中新網廣西新聞目前興業全縣13個鎮215個行政村全部實現光纖千兆網絡和5G網絡100%覆蓋,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水平持續提升。打造“興業茶”品牌,擦亮“興業茶”金名片,推動茶產業發展,“興業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https://www.gx.chinanews.com.cn/news/2024-10-16/detail-iheiaitf1648573.shtml試點茶園管理效率提升30%,節水節肥率達20%,茶葉品質顯著提升。吉林大安市的鹽堿地上,中國移動攜手中興通訊打造了國內首個鹽堿地5G智慧農業項目。
運用5G無人耕地、5G無人插秧、5G無人機巡田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改、耕、種、管、收”全生命周期數智化管理。項目使鹽堿地生態修復面積從7萬畝擴大到20萬畝,實現年產水稻11萬噸。
#4 智慧漁業,從“人眼”到“數眼”
漁業作為傳統產業,對水質、水溫等要求極高,數字信號技術正為其裝上“數字之眼”。
在青海龍羊峽水庫,青海移動應用5G水面超遠覆蓋技術,建成覆蓋380平方公里湖區的5G精品網絡。實時監控視頻可安全高效回傳,保證了距岸邊10公里的三文魚生產平臺監控需求。
(圖源:科技前沿|中國海拔最高人工湖實現5G智能化養魚_澎湃號·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江蘇昆山的陽澄湖現代漁業園區,“5G+智慧漁場”項目將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應用于1.61萬畝大閘蟹養殖。蟹塘負責人邵文明介紹,大閘蟹養殖對水質要求極高,特別是溶氧度必須在5毫克/升以上,傳統的人工檢測方式費時費力。
如今,通過無人值守水質自動監測站,塘內的水溶氧、溫度、酸堿度等數據實時采集分析。蘇州移動在巴城鎮漁業區新建5G基站39個,漁業生產視頻監控點128個,打造全市首個5G漁業應用場景,實現園區環境可控、生產可控、質量可控、安全可控。
#5 通信網絡,智慧農業的數字基座
這些創新應用的背后,是強大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支撐。物聯網卡作為智能設備的“數字神經”,在農業監測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在內蒙古草原,物聯網卡支撐的監測系統每15分鐘上傳一次土壤濕度數據,實現精準灌溉決策,使水資源利用率提升40%。物聯網卡具備廣域覆蓋與深穿透能力,即使在地下2米的牲畜飲水槽監測設備也能穩定傳輸數據。
在草原生態監測中,物聯網卡通過PSM與eDRX技術實現超長續航,設備日均傳輸10次數據的情況下,電池壽命可達5年以上。
云南全省行政村4G、5G通達率已達100%,5戶以上自然村4G/5G綜合通達率100%,其中20戶以上自然村5G通達率超94%10。2025年6月,云南省信息通信行業啟動“5G+智慧農業推廣萬里行”活動,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賦能高原特色農業。
云南信息通信行業啟動“5G+智慧農業”推廣萬里行活動https://wap.miit.gov.cn/xwfb/gxdt/dfdt/art/2025/art_ff9234e061094bf5b2a5b41fd094d5f6.html
#6 智慧農業新圖景
數字信號技術在農林牧漁領域的應用正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集成,呈現出三大趨勢:
-
全鏈條數字化:從生產到銷售,數據貫穿整個產業鏈。云南電信為“來思爾乳業”搭建的數字平臺,實時鏈接牧場生產、物流、零售與研發端,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
AI決策智能化:農業管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大連養牛場積累的10萬+條行為數據用于優化養殖流程,通過分析躺臥時間調整墊草更換頻率,使蹄病發生率下降40%。
-
應用場景多元化:數字技術從種植養殖向生態保護延伸。在青海三江源的高寒草場,物聯網監測終端實現土壤濕度監測誤差≤2%,預測草原退化風險準確率達92%,使草場載畜量合理化提升35%。
數字信號技術正讓農業從“汗水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從“面朝黃土”變為“面向屏幕”,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在這場靜默的革命中,鄉村振興有了強大的科技引擎,傳統農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