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能否預測細胞的未來?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們不必一管管地做實驗,就能在計算機中模擬細胞對基因敲除、藥物處理乃至微環境變化的反應。這不再是科幻,而是“虛擬細胞”(Virtual Cell)研究的宏大目標。然而,當前各家模型精度參差、評價標準不一,真正能衡量誰更接近“真實細胞”的指標在哪里?
為此,Cell 近期發文 Virtual Cell Challenge: Toward a Turing test for the virtual cell 提出——借鑒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的CASP模式,創立首屆“虛擬細胞挑戰賽”,力圖通過統一平臺、公開數據和多維指標,為“細胞版圖靈測試”搭建舞臺。
挑戰賽官網:https://virtualcellchallenge.org
專屬數據集:Arc Virtual Cell Atlas https://arcinstitute.org/tools/virtualcellatlas
二、核心觀點:為什么要辦“虛擬細胞挑戰賽”?
-
缺乏統一評測
過去模型多以內部數據或單一指標自我驗證,難以橫向比較,也無法推動社區形成共識。 -
數據質量與泛化能力成為瓶頸
現有擾動數據往往實驗條件各異,模型容易“記憶”而非真正“理解”細胞生物學原理。 -
競賽激發創新,匯聚社區智力
就像CASP讓蛋白質折疊預測技術一飛沖天,一場公開、公平、年度化的競賽能夠集中力量解決評測與數據雙重難題。
三、挑戰賽設計亮點
1. 任務定位:上下文泛化
- 參賽者需在部分已知擾動數據(few-shot)幫助下,預測人胚胎干細胞(H1 hESC)中新基因敲低的全基因表達反應。
- 聚焦“跨細胞類型、跨條件”真實科研場景,強調模型對新情境的適應能力。
2. 高質量專屬數據集
- 300 個基因擾動、約 30 萬 單細胞轉錄組(scRNA-seq)數據;
- 使用 10x Genomics Flex 平臺,單細胞覆蓋度和測序深度經優化,確保每個擾動平均 1,000 細胞以上;
- 數據分為訓練集(150 基因)、實時驗證集(50 基因)及最終盲測集(100 基因),邊比賽邊迭代。
3. 多維度評測指標
指標名稱 | 評測內容 | 意義 |
---|---|---|
差異表達評分(DE score) | 模型預測的差異基因與真實實驗差異基因的匹配度 | 反映生物學解釋力,判斷模型是否捕捉關鍵基因響應 |
擾動判別評分(Perturbation score) | 對比不同擾動效果的排名一致性 | 測試模型區分不同擾動細微差異的能力,防止“千篇一律”預測 |
全基因 MAE(Mean Absolute Error) | 模型對所有基因表達量的平均絕對誤差 | 全面檢驗模型整體擬合水平,補齊前兩項的局部性局限 |
- 綜合評分機制:結合三者加權排名,并設置各項閾值,確保模型平衡發展。
4. 支持跨團隊協作與開源
- 官方提供 Virtual Cell Atlas、Tahoe-100M 等大規模公開擾動數據,以便模型預訓練與對比;
- 公開排行榜與代碼倉庫,鼓勵社區共享最佳實踐、優化數據處理流程。
四、未來展望
-
推動標準化數據生產
挑戰賽配置的高質量單細胞功能組學(scFG)實驗流程與質量控制標準,將成為行業示范,指導后續數據集構建。 -
向多組學、多擾動組合邁進
今后賽題將擴展至蛋白組、表觀組及時間/空間多模態數據,挑戰更復雜的“多維細胞行為預測”。 -
開源競賽催生工具生態
隨著競賽熱度提升,可預見涌現一批針對 perturb-seq 數據處理、few-shot 適配、模型可解釋性等方向的開源庫與平臺。 -
面向臨床與藥物開發的應用
一旦虛擬細胞預測精度達到實用水平,就能在藥物靶點篩選、劑量優化、組合療法設計等環節發揮輔助作用,大幅降低實驗成本和周期。
- 生信/算法開發者,可關注競賽數據發布,針對few-shot、域適應等方向進行技術突破;
- 干實驗科學家,可思考如何將高通量 perturb-seq 數據與既有模型框架結合,實現“實驗前”預測和“實驗后”驗證的閉環。
五、結語
“虛擬細胞挑戰賽”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一項行業倡議:用統一的標準和數據打通虛擬細胞模型的“最后一公里”,讓AI預測真正貼合生物學真實世界。無論你是算法專家、單細胞技術開發者,還是藥物發現研究者,都值得持續關注這場賽事。
原文 & 項目鏈接
-
Cell 評論文章:《Virtual Cell Challenge: Toward a Turing test for the virtual cell》
-
挑戰賽官網:https://virtualcellchallenge.org
-
Arc Virtual Cell Atlas https://arcinstitute.org/tools/virtualcellat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