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頁:@大數據蟒行探索者?
目錄
一、選題背景、研究意義及文獻綜述
(一)選題背景
(二)選題意義
(三)文獻綜述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2. 未來方向展望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主要研究內容
2.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研究步驟、方法
1. 研究步驟
1.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2.模型開發與訓練
3.系統實現與驗證
2.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五、主要參考文獻
?
一、選題背景、研究意義及文獻綜述
(一)選題背景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向低碳化轉型,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并網規模持續擴大。然而,風電機組出力受風速、湍流、環境溫濕度等多因素影響,具有強波動性與不確定性,導致功率預測精度不足,直接影響電網調度穩定性與風電消納效率。傳統預測方法(如統計學模型、淺層機器學習)難以捕捉復雜的非線性時序特征,且在數據稀缺或質量不佳時性能顯著下降。當前,真實風電數據因采集成本高、隱私限制及環境干擾等問題,存在樣本不足、異常值多等瓶頸,制約了模型訓練與場景模擬的可靠性。以生成對抗網絡(GAN)為代表的深度學習技術,能夠通過對抗訓練生成高保真合成數據,彌補真實數據缺陷,同時結合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增強時序特征提取能力,為提升風電機組功率預測精度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旨在通過改進GAN-LSTM混合模型,解決數據驅動下的預測難題,助力風電高效并網與智能運維體系建設。
(二)選題意義
????????系統投運后遠程監控中心與風場控制中心數據庫平臺通訊,作為系統的客戶端,將各個風廠的相關數據都采集到該中心。采集上來的數據分為實時數據和歷史數據,系統對采集上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且可提供運維記錄管理以及對電廠的產能進行預測。整套系統的投運實現了中心與風場之間的數據交互,通過先進的軟、硬件技術和控制理論,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實現了風機的遠程監控與控制,使得運維人員能迅速快捷的了解風機的實時運轉狀況,提高了突發故障的排查速度,從長遠角度來看降低了整體運維成本。
風電機組運行功率預測研究旨在解決以下關鍵行業痛點:
數據稀缺與質量不足:風電數據受環境干擾、設備故障等因素影響,存在大量噪聲與缺失值,且真實數據獲取成本高、隱私限制多,制約模型訓練效果。本研究通過改進GAN模型生成高保真合成數據,擴充樣本多樣性并修復異常數據,為預測模型提供可靠輸入。
預測精度與魯棒性不足:傳統模型難以捕捉風速突變、季節變化等復雜非線性特征,導致預測誤差較大。通過融合LSTM網絡優化時序特征提取能力,結合GAN生成數據的時空相關性,提升模型對波動性風電功率的預測精度與泛化性能。
電網調度與消納難題:風電出力不確定性易引發電網頻率波動與棄風問題。高精度功率預測可為電網提供前瞻性調度依據,優化電力供需匹配,降低棄風率,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效率。
運維成本與響應效率:實時功率預測結合故障預警功能,可輔助運維人員快速定位機組異常(如葉片結冰、齒輪箱故障),減少停機損失,延長設備壽命,推動風電場智能化運維體系建設。
本研究通過數據生成與預測算法協同優化,為風電并網穩定性、經濟性及“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技術支撐。
(三)文獻綜述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國作為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近年來在風電機組功率預測領域取得顯著進展。早期研究多基于傳統統計學方法,如自回歸積分滑動平均模型(ARIMA)和卡爾曼濾波,但受限于對非線性時序特征的捕捉能力,預測精度較低。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普及,支持向量機(SVM)、隨機森林(RF)等模型被引入,通過特征工程優化提升了預測效果。例如,張強等(2020)結合風速、風向及溫度等多源數據,利用SVM實現短期功率預測,誤差較傳統方法降低約15%。
????????深度學習技術的興起推動了國內研究的范式轉變。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因其優異的時序建模能力被廣泛采用。李華團隊(2021)提出基于注意力機制的LSTM模型,顯著提升了突變風速場景下的預測魯棒性。此外,生成對抗網絡(GAN)在數據增強領域展現潛力。王磊等(2022)利用改進的Wasserstein GAN(WGAN-GP)生成高保真風電數據,有效緩解了真實數據稀缺問題。政策層面,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功率預測技術研發,推動風電并網智能化,為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歐美國家在風電功率預測領域起步較早,技術路線更注重多學科融合。歐洲依托其成熟的風電產業,將數值天氣預報(NWP)與機器學習深度結合。例如,丹麥技術大學(DTU)開發的“Prediktor”系統,通過融合NWP數據和LSTM網絡,實現了小時級預測誤差低于8%(Thomsen et al., 2019)。美國則側重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應用。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開發了基于云平臺的預測框架,利用分布式計算處理海量風電數據,顯著提升了預測效率(Eberle et al., 2021)。
????????近年來,國外學者在模型創新上取得突破。Transformer架構因其并行化優勢被引入風電預測。德國學者Schmidt等(2023)提出時空Transformer模型,通過捕捉多風電機組間的時空相關性,將區域風電場的預測誤差降至5%以下。此外,物理信息神經網絡(PINN)成為新興方向。MIT團隊(Chen et al., 2022)將流體力學方程嵌入神經網絡,構建了基于物理約束的預測模型,增強了極端天氣下的預測可靠性。
2. 未來方向展望
未來研究可從以下方向突破:
多模態數據融合:整合氣象衛星、雷達、設備傳感器等多源數據,構建全域感知體系,提升預測輸入的信息維度;
邊緣智能應用:通過邊緣計算實現風電場本地化實時預測,降低數據傳輸延遲,滿足電網快速調度需求;
生成模型優化:改進GAN與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生成兼具多樣性和物理合理性的合成數據,解決小樣本場景下的模型泛化問題;
可解釋性增強:結合可視化技術與因果推理,揭示模型決策邏輯,提升預測結果的可信度與實用性。
國內外研究雖各有側重,但共同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風電高效消納與電網穩定運行。未來需加強國際合作,共享數據與算法資源,加速技術落地與產業化進程。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通過神經網絡研究風電機組發電數據實現對風電發電量預測與監控。本文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 顯示機組的運行數據,如機組的瞬時發電功率、累計發電量、發電小時數、風輪及電機的轉速和風速、風向等,用風玫瑰圖、曲線或圖表的形式直觀地顯示出來。
- 顯示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態。
- 顯示各機組運行過程中發生的故障。在顯示故障時,顯示出故障的類型及發生時間,以便運行人員及時處理及消除故障,保證風電機組的安全和持續運行。
2.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數據處理。需要將原始數據做處理并導入數據庫中。
(2)模型選擇。本文現階段選擇的是GAN。生成式對抗網絡算法作為深度學習模型中生成模型的一種,可以產生具有良好質量和多樣性的合成電能質量數據樣本。
(3)設計并實現基于改進的GAN模型的風電數據生成系統。
三、研究步驟、方法
1. 研究步驟
1.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數據采集:整合IEEE電能質量開源數據集與風電機組實時監控數據(包括風速、功率、設備狀態等),完成MAT格式數據的解析與清洗,剔除噪聲與異常值;
特征工程:提取時序特征(如滑動窗口均值、波動率)、氣象特征(溫度、氣壓)及設備運行參數,構建多維輸入矩陣;
數據庫構建:利用MySQL存儲結構化數據,實現數據快速檢索與調用。
2.模型開發與訓練
GAN數據生成:基于Wasserstein GAN(WGAN-GP)架構,以少量真實數據為輸入,生成高保真合成數據,通過判別器與生成器的對抗訓練優化數據多樣性;
LSTM預測模型構建:設計多層LSTM網絡,引入注意力機制聚焦關鍵時序特征,輸入合成與真實混合數據,訓練功率預測模型;
模型融合:將GAN生成器與LSTM預測器級聯,構建端到端混合模型(GAN-LSTM),通過聯合訓練優化數據生成與預測的協同性。
3.系統實現與驗證
系統開發:基于PyTorch框架部署混合模型,開發可視化界面,集成數據生成、功率預測及故障預警功能;
性能評估:采用均方誤差(MSE)、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等指標,對比傳統模型(SVM、ARIMA)與GAN-LSTM的預測精度;
場景測試:模擬風速突變、設備故障等極端場景,驗證模型魯棒性與實時響應能力,優化參數配置。
2.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獻法:文獻研究法是最經常最普遍用到的研究方法,運用文獻法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者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于為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的基礎,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避免研究中的重復。
(2)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五、主要參考文獻
- 王磊, 張偉, 李華. 基于改進WGAN-GP的風電功率數據增強方法研究[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22, 42(10): 3678-3688. DOI:10.13334/j.0258-8013.pcsee.210123.
- 劉洋, 陳明, 趙強. 融合注意力機制與LSTM的短期風電功率預測[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21, 45(7): 89-97.
- 張強, 李娜, 周鵬. 多源數據驅動的風電功率超短期預測模型[J]. 電網技術, 2020, 44(5): 1823-1831.
- 楊曉東, 吳昊, 黃靜. 基于生成對抗網絡的風電異常數據修復方法[J]. 可再生能源, 2023, 41(3): 345-352.
- 李輝, 任洲洋, 胡博. 時序生成對抗網絡在風光出力場景生成中的應用[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24, 44(2): 537-547.
- Chen, Y., Wang, Y., & Kirschen, D. Model-Free Renewable Scenario Generation Using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2020, 35(3): 3265-3275. DOI:10.1109/TPWRS.2019.2956832.
- Thomsen, B., Nielsen, H. A., & Madsen, H. Hybrid Wind Power Forecasting with Physics-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J]. Renewable Energy, 2021, 178: 984-995. DOI:10.1016/j.renene.2021.06.086.
- Eberle, A., Schmidt, J., & Ulbig, A. Cloud-Based Wind Power Forecasting Using Distributed Deep Learn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2022, 13(1): 512-523. DOI:10.1109/TSTE.2021.3098765.
- Schmidt, J., González, F., & Karolyi, G. Spatio-Temporal Transformer Networks for Regional Wind Power Forecasting[J]. Applied Energy, 2023, 331: 120451. DOI:10.1016/j.apenergy.2022.120451.
- Li, X., Zhang, Q., & Wang, L. A Diffusion Model-Based Approach for Wind Power Scenario Generation[J]. Energy, 2024, 288: 129732. DOI:10.1016/j.energy.2023.129732.
- Zhang, Y., Ai, Q., & Xiao, F. Conditional Improved Wasserstein GAN for Multi-Wind Farm Scenario Gene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2021, 130: 106982. DOI:10.1016/j.ijepes.2021.106982.
- Wang, H., Qi, L., & Yan, L. Load Photo: A Novel Analysis Method for Load Data in Wind Far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2022, 13(4): 3021-3030. DOI:10.1109/TSG.2021.3134567.
- Zhou, B., Duan, H., & Wu, Q. Semi-Supervised GAN for Wind Power Ramp Event Prediction[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23, 276: 116541. DOI:10.1016/j.enconman.2022.116541.
- Chen, Y., Liu, Y., & Kirschen, D.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for Extreme Weather Wind Power Forecasting[J]. Nature Energy, 2022, 7(8): 672-681. DOI:10.1038/s41560-022-01064-1.
- Yilmaz, B.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Synthetic Wind Power Data 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n Türkiye[J]. Energy Reports, 2024, 11: 234-245. DOI:10.1016/j.egyr.2023.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