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前言
- 幾個重要的熱鍵
- 1.[Tab]按鍵
- 2.[Ctrl]-c 按鍵
- 3.[Ctrl]-d 按鍵
- 4.[shift]+{[PageUP]|[Page Down]}按鍵
- 線上求助(查看幫助信息)
- 1. --help
- 2.man page
- 3.info page
- 用戶身份
- 1.su
- 基礎指令
- 1.date
- 2.cal
- 3.bc
- 系統字符集相關
- 1.locale
- 文本編輯器
- 1.nano
- 文件與目錄
- 1.chown
- 2.chgrp
- 3.chmod
- 4.cd
- 5.pwd
- 6.mkdir
- 7.rmdir
- 8.ls
- 9.cp
- 10.rm
- 11.mv
- 12.basename
- 13.dirname
- 關機(重開機)
- 0.sync
- 1.shutdown
- 2.reboot、halt、poweroff
前言
只是進行命令的記錄,知道有這個命令而且這個命令是干什么的,不做具體命令的使用(例如命令設計的具體參數等)。
參考《鳥哥的Linux私房菜》和 Linux命令大全(手冊)。
日常慢慢的持續更新 … …
幾個重要的熱鍵
1.[Tab]按鍵
具有“命令補全”與“文件補齊”的功能。
2.[Ctrl]-c 按鍵
中斷目前程序的按鍵。
3.[Ctrl]-d 按鍵
通常代表著: “鍵盤輸入結束(End Of File, EOF 或 End Of Input)”的意思。
另外也可以用來取代exit的輸入!例如想要直接離開命令行,可以直接按下[Ctrl]-d就能夠直接離開了(相當于輸入exit啊!)。
4.[shift]+{[PageUP]|[Page Down]}按鍵
在純文本的畫面中執行某些指令,這個指令的輸出訊息相當長!導致前面的部份已經不在目前的屏幕畫面中, 如果想要回頭去瞧一瞧輸出的信息,就可以使用 [Shift]+[Page Up] 來往前翻頁,也能夠使用 [Shift]+[Page Down] 來往后翻頁!
線上求助(查看幫助信息)
1. --help
幾乎 Linux 上面的指令,可以使用“ --help ”這個選項, 就能夠將該指令的用法作一個大致的理解。
date --help
2.man page
除了 --help 之外,還有 man 命令,man是manual(操作說明)的簡寫。
man date
進入man指令的功能后,可以按下“空白鍵”往下翻頁,可以按下“ q ”按鍵來離開man的環境。
man page常用的按鍵如下:
3.info page
info與man的用途其實差不多,都是用來查詢指令的用法或者是文件的格式。但是與man page一口氣輸出一堆信息不同的是,info page則是將文件數據拆成一個一個的段落。
用戶身份
1.su
switch user的縮寫,其功能是切換用戶身份。
基礎指令
1.date
顯示日期與時間的指令。
2.cal
顯示日歷的指令
3.bc
簡單好用的計算機(器)。
系統字符集相關
1.locale
locale是linux系統中多語言環境的設置接口,Locale根據計算機用戶所使用的語言,所在國家或者地區,以及當地的文化傳統所定義的一個軟件運行時的語言環境。
locale [參數]
文本編輯器
1.nano
基于字符終端的文本編輯器工具,類似于DOS系統下的editor程序,比Linux系統中常用的vi/vim相比更加簡單,更適合初學者使用。
nano [參數] 文件名
那個指數符號(^)代表的是鍵盤的[Ctrl]按鍵!比較重要的幾個組合按鍵如下:
- [ctrl]-G:取得線上說明(help),很有用的!
- [ctrl]-X:離開naon軟件,若有修改過文件會提示是否需要儲存!
- [ctrl]-O:儲存盤案,若你有權限的話就能夠儲存盤案了;
- [ctrl]-R:從其他文件讀入數據,可以將某個文件的內容貼在本文件中;
- [ctrl]-W:搜尋字串,這個也是很有幫助的指令!
- [ctrl]-C:說明目前光標所在處的行數與列數等信息;
- [ctrl]-_:可以直接輸入行號,讓光標快速移動到該行;
- [alt]-Y:校正語法功能打開或關閉(按一下開、再按一下關)
- [alt]-M:可以支持鼠標來移動光標的功能。
如上圖,M是代表什么呢?其實就是[alt]
文件與目錄
1.chown
改變文件/目錄擁有者。
chown 參數 所屬主:所屬組 文件名
2.chgrp
改變文件/目錄所屬群組。
chgrp [參數] 目錄/文件名
3.chmod
改變文件/目錄的權限, SUID, SGID, SBIT等等的特性。
chmod [參數] 目錄/文件名
4.cd
change directory,,變換目錄。
# 先切換身份成為 root
su -
# 去到當前使用者的主文件夾
cd ~
# 沒有加上任何路徑,也還是代表回到自己主文件夾的意思,同上!
cd
# 切換到剛才的目錄中
cd -
# 去到上層目錄中
cd ..
5.pwd
顯示目前的目錄。
6.mkdir
創建一個新的目錄。
# 加了這個 -p 的選項,可以自行幫你創建多層目錄
mkdir -p test1/test2/test3
# 創建權限為rwx--x--x的目錄(不加m屬性默認權限)
mkdir -m 711 test4
7.rmdir
刪除一個空的目錄。rmdir命令的遞歸刪除操作(-p參數使用)并不意味著能刪除目錄中已有的文件,而是要求每個子目錄都必須是空的。
8.ls
list的縮寫,其功能是顯示目錄中的文件及其屬性信息。
ls [參數] [文件或目錄…]
9.cp
復制文件/目錄。
10.rm
刪除文件/目錄。
11.mv
移動文件/目錄(或者重命名,相當于rename)。
12.basename
basename命令主要用于顯示文件路徑名剔除目錄部分后的顯示文件名。
# 取得最后的文件名 network
basename /etc/sysconfig/network
13.dirname
去除文件名中的非目錄部分,僅顯示與目錄有關的內容。
# 取得目錄名 etc/sysconfig
dirname /etc/sysconfig/network
關機(重開機)
0.sync
將數據同步寫入硬盤中的指令。
數據在計算機中運行的模式是所有的數據都被讀入內存后才能夠被CPU所處理,但數據又常常需要由內存寫回硬盤當中(例如儲存的動作)。 由于硬盤的速度太慢(相對于內存來說),如果常常讓數據在內存與硬盤中來回寫入/讀出,系統的性能就不會太好。
因此在Linux中,為了加快數據的讀取速度,所以在默認的情況中, 某些已經載入內存中的數據將不會直接被寫回硬盤,而是先暫存在內存當中,如此一來, 如果一個數據被你重復的改寫,那么由于他尚未被寫入硬盤中,因此可以直接由內存當中讀取出來, 在速度上一定是快上相當多的!
不過,如此一來也造成些許的困擾,那就是萬一你的系統因為某些特殊情況造成不正常關機 (例如停電)時,由于數據尚未被寫入硬盤當中,所以就會造成數據的更新不正常!這個時候就需要sync這個指令來進行數據的寫入動作! 直接在命令行下輸入sync,那么在內存中尚未被更新的數據,就會被寫入硬盤中!所以,這個指令在系統關機或重新開機之前, 很重要!最好多執行幾次!
雖然目前的 shutdown/reboot/halt 等等指令均已經在關機前進行了 sync 這個工具的調用,不過,多做幾次總是比較放心點。
sync; reboot
1.shutdown
關機指令。常用參數如下:
-- 立刻關機,其中 now 相當于時間為 0 的狀態
shutdown -h now
-- 系統在今天的 20:25 分會關機,若在21:25才下達此指令,則隔天才關機
shutdown -h 20:25
-- 系統再過十分鐘后自動關機
shutdown -h +10
-- 立即重啟
shutdown -r now
-- 取消當前服務器上已有的關機任務
shutdown -c
-- 再過三十分鐘系統會重新開機,并顯示后面的訊息給所有在線上的使用者
shutdown -r +30 'The system will reboot'
-- 僅發出警告信件的參數!系統并不會關機!嚇唬人!
shutdown -k now 'This system will reboot'
2.reboot、halt、poweroff
重新開機,關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