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tyronczt/system_architect
?資料&文章更新?
文章目錄
- 存儲系統
- 💯考試真題
- 輸入輸出技術
- 💯考試真題
- 第一題
- 第二題
存儲系統
尋道時間是指磁頭移動到磁道所需的時間;
等待時間為等待讀寫的扇區轉到磁頭下方所用的時間;
💯考試真題
(1)處理11個記錄的最長時間為(C. 366ms)
原因分析:
- 單緩沖區的限制
系統使用單緩沖區時,每次只能讀取一個邏輯記錄到緩沖區中,處理完該記錄后才能讀取下一個。當磁盤旋轉時,磁頭需要等待目標邏輯記錄重新轉到其起始位置才能讀取。 - 時間計算邏輯
- 磁盤旋轉周期為33ms,每個物理塊讀取時間為3ms(33ms / 11塊)。
- 處理第一個記錄R0:讀取3ms + 處理3ms = 6ms。此時磁頭已移動到R2的起始位置。
- 處理后續記錄(R1~R10):
每個記錄需要等待磁盤旋轉一周(33ms)才能回到起始位置,再加上讀取3ms和處理3ms,共需 33ms + 3ms + 3ms = 39ms/個。
但實際計算中,需考慮處理完前一個記錄后磁頭的位置。例如,處理R0后,磁頭在R2起始處,此時需等待磁盤旋轉至R1起始處(需30ms),再加上讀取和處理時間(3ms + 3ms = 6ms),總耗時 36ms/個。 - 總時間:R0的6ms + 后續10個記錄的36ms × 10 = 6 + 360 = 366ms。
(2)優化存儲后的最少時間為(B. 66ms)
優化策略:
- 邏輯記錄的間隔分布
將邏輯記錄按間隔排列,例如優化后的順序為:R0, R6, R1, R7, R2, R8, …, R5。這樣處理完一個記錄后,磁頭恰好位于下一個記錄的起始位置,無需等待磁盤旋轉一周。 - 時間計算邏輯
- 每個記錄的處理周期為 讀取3ms + 處理3ms = 6ms。
- 總時間:11個記錄 × 6ms = 66ms 369。
關鍵結論
- 最長時間由單緩沖區導致的旋轉等待時間決定,優化前總耗時 366ms。
- 最少時間通過優化存儲分布消除旋轉等待時間,優化后總耗時 66ms。
關鍵分析步驟
- 初始位置:磁頭位于21號柱面。
- 距離計算:
- 23號柱面(②、③、⑧)距離為2(最近)。
- 17號柱面(①、⑤、⑦)距離為4。
- 32號柱面(④、⑥)距離為11。
- 38號柱面(⑨)距離為17(最遠)。
- 調度順序:
- 第一步:處理最近的23號柱面請求(②、③、⑧)。根據題目表格中請求的原始順序,優先處理②→③→⑧(同一柱面請求按出現順序處理)。
- 第二步:磁頭移動到23號柱面后,下一個最近的柱面是17號(距離6),處理①、⑤、⑦(同一柱面按出現順序)。
- 第三步:磁頭移動到17號柱面后,下一個最近的柱面是32號(距離15),處理④→⑥。
- 第四步:最后處理38號柱面的⑨。
- 選項匹配:
- D選項(②⑧③⑤⑦①④⑥⑨):
與推導結果一致,符合SSTF邏輯(23→17→32→38),且同一柱面請求按原始順序排列。
- D選項(②⑧③⑤⑦①④⑥⑨):
結論
正確答案為選項D:②⑧③⑤⑦①④⑥⑨。
該順序嚴格遵循最短移臂調度算法,確保每次磁頭移動距離最短,并合理處理同一柱面內的請求順序。
輸入輸出技術
【常考】計算機和外設間的數據交互方式:
- 程序控制(查詢)方式
- 程序中斷方式
- DMA方式(直接主存存取)
在一個總線周期結束后,CPU會響應DMA請求開始讀取數據;CPU響應程序中斷方式請求是在一條指令執行結束時。
💯考試真題
第一題
根據計算機系統中輸入/輸出控制方式的特點,正確答案為 D. DMA。
解析: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儲器存取) 是一種完全由硬件控制的數據傳輸方式。其核心特點是:
- 無需CPU程序指令介入傳輸過程
在DMA方式下,CPU僅在數據傳輸的開始階段(初始化DMA控制器)和結束階段(處理中斷)進行干預,而具體的數據傳輸由DMA控制器直接管理內存與外設之間的數據通路完成。 - 硬件接管總線控制權
DMA控制器通過向CPU申請總線控制權,接管系統總線后直接與內存交互,數據塊傳輸完全由硬件實現,無需CPU逐條執行指令。 - 與其他方式的對比
- 程序查詢/無條件傳送:CPU需持續輪詢或直接控制數據傳送。
- 中斷方式:每個數據傳輸需CPU響應中斷并執行服務程序。
- DMA:僅在數據塊傳輸的起始和結束時需要CPU參與,數據傳輸過程完全獨立。
結論:
DMA方式通過硬件控制器實現高效、獨立的數據傳輸,顯著減少CPU負擔,適用于高速、大批量數據交換場景(如磁盤、網絡設備)。
第二題
正確的選項是 C.單總線結構在一個總線上適應不同種類的設備,設計復雜導致性能降低,具體分析如下:
選項解析
- 選項A
錯誤。串行總線(如USB、SATA)適合長距離數據傳輸,而非近距離高速傳輸。串行總線通過差分信號技術(如雙絞線)有效抑制線間串擾,抗干擾能力強,更適合遠距離通信。而并行總線因多線間信號同步問題,在長距離傳輸時容易因時序差異和干擾導致速率受限 。 - 選項B
錯誤。并行總線(如PCI、ISA)適合近距離高速數據傳輸,而非長距離。并行總線通過多數據通道同時傳輸數據位,理論速率高,但提升時鐘頻率會加劇信號時序同步問題和線間干擾,難以適應長距離傳輸。長距離場景下,串行總線更具優勢 。 - 選項C
正確。單總線結構(如早期ISA總線)將所有設備連接到同一總線上,雖然設計簡單、易于擴展,但需分時工作(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對設備通信),導致系統整體性能受限。此外,適應不同種類設備的協議和控制邏輯會增加設計復雜性,進一步影響效率。 - 選項D
錯誤。半雙工總線(如對講機通信)支持雙向數據傳輸,但同一時刻只能單向傳輸,需交替進行。選項D混淆了“半雙工”與“單工”的概念(單工總線僅支持單向傳輸,如廣播) 。
總結
- 串行總線:長距離、抗干擾,通過差分信號提升速率(如USB 3.0可達5Gbps)。
- 并行總線:近距離、高速但成本高,時鐘頻率提升受限(如PCI總線頻率通常不超過33MHz)。
- 單總線結構:設計簡單但性能瓶頸顯著,多設備分時操作導致效率下降 。
- 半雙工與全雙工:半雙工支持雙向交替傳輸,全雙工可同時雙向傳輸(如以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