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意識問題成為了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北京智源大會匯聚了眾多學者,圍繞意識與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文將對大會的精彩觀點進行總結,希望對讀者有些幫助。
原文鏈接
意識的多維探討
劉嘉教授的分享從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出發,提出意識的形成依賴于大腦各部分的協作。他通過植物人狀態的案例,展示了即使在嚴重腦損傷后,意識活動仍然存在,從而揭示了意識與認知功能的復雜關系。劉嘉教授進一步提出,若機器人能夠模仿人類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可能會在執行復雜任務時自發地產生類似人類的意識。
羅歡研究員則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意識的哲學基礎和科學探索。他指出,意識問題原本被視為哲學或心理學范疇,但隨著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進化論、腦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我們對意識如何從大腦中產生有了更多假設。羅歡研究員的分享強調了意識研究的基礎是了解大腦的基本功能,如視覺、聽覺、學習、記憶、注意力和決策等。
眭亞楠副教授從工程的角度,討論了如何自下而上地構建自我意識,并將其與直觀的運動行為相關聯。他提出,意識是一個包含時間變量的連續過程,涉及到輸入和輸出的同步存在。眭亞楠副教授的研究組構建了一個復雜的全身肌肉骨骼模型“MS Human 700”,通過這個模型,他探討了自我意識的體現,即通過不斷傳遞和整合來自身體各部分的感覺信息。
朱露莎研究員關注的是控制感,她認為這是自由意志和意識的重要基礎。朱露莎研究員提出,控制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指的是人們對于自己主觀意圖產生的行為導致了某種外部結果的感受。她重點討論了“回顧性控制感”的可計算性,并指出這種控制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與提升,形成更強大的智能。
吳思教授則從計算的角度,探討了意識是否可計算。他提出,大腦在無意識狀態下能夠高效整合多種感知信息,進行優化計算,而有意識狀態下人的計算能力并不高效,這可能在個人層面上無用,但對群體有重要意義。吳思教授的分享還涉及了空間認知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大腦如何通過具體的環境地圖和抽象的度量地圖處理空間信息。
圓桌討論:AGI的多面性
在圓桌討論環節,專家們對AGI的定義和實現路徑進行了深入討論。劉嘉教授認為AGI的目標是具備解決所有我們能夠描述并有路徑解決的問題的能力。他提出,AGI的實現過程中,意識可能早已產生,這引發了一個深思的問題,即機器人在模仿人類多任務處理能力的過程中,是否會自發地產生意識。
眭亞楠副教授則對AGI有更深的理解:AGI的目標是具備解決所有我們能夠描述并有路徑解決的問題的能力,而在實現AGI的過程中,意識可能早已產生。眭亞楠副教授還提到,具身認知強調與真實世界交互,因為當前還沒有一種完美的壓縮表示方法,現有的模擬器還不夠完美,無法完全替代真實世界的交互。
朱露莎研究員提出AGI不一定需要能夠完成所有任務,而是應該具備自主學習和適應不同任務的能力,不依賴海量數據,而是主動尋找所需知識并完成學習過程。朱露莎研究員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吳思教授的認同,他強調真正的智能在于學習和適應能力,這可能是人類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區別。
意識與AI的未來發展
專家們還就AI意識發展可能超越人類能力的前景進行了討論。朱露莎研究員認為,利用AI來實現人類之間知識的有效對齊是一種可能性。她提出,AI的發展不僅可以加速知識的傳播和學習,還可以幫助人類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聯系,實現知識的整合。
羅歡研究員則指出,AI可作為工具促進人類對齊,但人性決定了完美對齊可能無法實現。他強調,人性與死亡意識相關,驅使人們追求獨特性和新信息。這種追求獨特性的傾向源于死亡意識和潛意識,導致人們即使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也會認為資源有限,從而影響行為。
劉嘉教授提出,人類完全對齊是不可能的,社會多元化是好事。他更大的愿景是人機對齊,甚至將人類意識上傳至機器,獲得永生并擴展認知能力。劉嘉教授認為,與其限制AI發展,不如提升人類智能,通過與AI的合作,實現人類認知能力的擴展。
吳思教授則從進化的角度,探討了死亡意識在進化中的作用。他提出,模擬游戲顯示,具有死亡機制的群體在競爭中更有優勢,但死亡如何影響主觀意識仍是個謎。對于當前AI的擔憂可能被夸大,因為現有AI仍是混合智能,需要人類參與才能發揮作用。
結語
討論表明,意識與AGI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意識不僅是哲學和心理學的問題,也是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乃至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挑戰。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對意識的理解將不斷深化,而AGI的發展也將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未來,我們期待在這一領域的更多突破,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我們也應當思考如何在AI的發展中平衡技術進步與倫理道德,確保AI技術的發展能夠造福人類,而不是成為新的挑戰。在探索意識與AGI的奧秘時,我們不僅需要科學家的智慧,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