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羅碎碎念
醫學數據屬于小樣本,或許源于資源不對等
今天這篇推文,源于一場對話。
我和他(粉絲)聊完以后,覺得心里總是壓了點什么東西,直到我寫完那篇關于醫學數據類別不平衡
的文章,我才大致理清了關系——醫學數據屬于小樣本,或許源于資源不對等。
感謝這位粉絲的真誠,讓這次對話給了我不小的沖擊,也引發了我持續幾日的思考,最后得出了結論——在時間來得及并且賽道很倦的情況下,不要急著出發,問題不重要時,答案根本不重要。一旦選擇了工作,就會被各種瑣事纏上,再回過頭來想惡補之前落下的東西,對于自己是多么大的一場考驗。你有那個毅力,為什么不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農村包圍城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理念依然適用
上面那個結論其實只是一個副產品,我隱隱感覺到這背后其實藏著很大的機會——基層醫療數據的整合。
這個想法絕對有大佬很早之前就想到過,但是有能力的人沒興趣,有興趣的人沒能力。科技的進步,目的就是服務于盡可能多的人,試圖用個人的努力推動一點社會的進步。當然了,就像很久之前能搞科研的,都是家里有礦的一樣,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保證自己完成既定任務——學生保證自己順利畢業,老師保證一家人不愁溫飽。
醫院不缺病人,機構不缺數據,但是缺乏能整合病人&數據的方案。
很多數據出現了斷層,硬件和軟件不應該分開,而應該共同進步。目前智能穿戴設備
如此廣泛,每天都能產生海量的數據;體檢機構和醫院人滿為患,每天也都有海量的數據產出,如果能把這些關聯起來,何嘗不是一個新賽道?
康復機器人與養老機器人,也是一個值得布局的產業。從出身到成長,再到衰老,整個鏈路的數據收集起來,難道就沒有辦法從中尋找到一些規律?
受限于地域與醫生的水平,基層醫院做的檢查可能沒有大醫院準確,但是他們的數據用來做模型的初步訓練也未嘗不可。隨著數據量大增大,模型肯定會越來越準確。還有,部分患者因為經濟上存在壓力,總是疾病惡化了才去大醫院,這其實是在變相增加治療的難度。如果我們可以開發出實用的算法或產品,能讓這些患者更早得到診斷,能在當地就得到治療,那能節省多少公眾資源?
資源分配問題,其實是利益分配問題。
臨床上收集數據有多么不容易,我是清楚的,一篇頂刊,光臨床數據就需要收集數年。現在大家都知道臨床數據很寶貴,所以很多人都捂著,其實沒必要。
我現在沒有能力,但是我希望能有人牽頭建立一個平臺,這個平臺類似購物平臺一樣,數據作為商品,但是所有權不屬于平臺,而是收集這批數據的課題組。當然了,有人會擔心這批數據可能給出去就是一次性的,我只能說這憑你自愿。你可以私聊,把數據給對方,也可以把數據上傳平臺,對方通過平臺調用你的數據進行訓練,但是拿不到實際數據,只能拿到最后的結果。當然了,平臺需要專門的質檢部門
,對數據進行篩選,對質量進行把關。放心,套路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流程化批量操作而已。(我現在是沒能力,如果有幸能在畢業前發幾篇高分論文,我一定會在小范圍內試點嘗試一下)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能一定程度打破資源分配不對等的現象——現在多中心數據的獲取,基本都是靠自己或老板的人脈——這樣獲取有點慢了,并且那些基層醫院的醫生,可能根本就沒有機會認識這一類人,更別提獲取數據了。就算是獲取到數據了,也很難匹配上同方向的工科課題組。所以,迫切需要一個這樣的平臺來阻止這種資源浪費,為更多有能力的人提供一個舞臺。
任重而道遠,腦海中想法很多,想做的事也很多。理性逼著我專注當下,但是不影響我規劃未來。感謝你能看到這里,我的想法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我是羅小羅同學,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