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想閱讀最新的文章,或者有技術問題需要交流和溝通,可搜索并關注微信公眾號“希望睿智”。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享年58歲。他以其深厚的文學造詣、獨到的政治見解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被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蘇洵雖不及其子蘇軾那樣光芒四射,卻以其深沉的思考與獨特的文風,在宋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早年不羈
????????蘇洵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蘇序和母親史氏都是知識分子。少年時期的蘇洵并不熱衷于科舉之道,生活頗為放縱,不拘小節。直到27歲那年,因目睹兄長與好友相繼去世,加之自己科考屢試不中,讓他猛然醒悟,于是決心閉門苦讀,潛心向學。這段經歷,正如《三字經》中所言:“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蘇洵的科舉之路卻并不順利,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均未中舉。然而,這并未使他氣餒,反而激發了他更加刻苦鉆研的決心。他悉數焚毀所寫文章,閉門讀書,最終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文名漸起
????????蘇洵在苦讀過程中,不僅涉獵廣泛,而且勤于思考。他深通六經、百家之說,尤其對《戰國策》研究頗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的學術研究和文章創作逐漸顯露出非凡的才華,特別是對于歷史的深刻反思和政論的犀利筆觸,使他在當時的文人圈子中嶄露頭角。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47歲的蘇洵帶著兒子蘇軾、蘇轍赴京應試。他的文章《權書》、《衡論》、《幾策》等得到翰林學士歐陽修的贊賞,歐陽修甚至將他的文章與漢代賈誼、劉向相提并論。這一贊譽使得蘇洵的文學聲譽迅速提升,成為當時文壇的翹楚。
宦海浮沉
????????盡管蘇洵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仕途卻并不平坦。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他經韓琦推薦任秘書省校書郎,但不久后便因故離職。此后,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并未因此放棄文學創作。他在《嘉祐集》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六國論》、《心術》、《管仲論》等。這些文章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充滿了對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見解。
????????尤其是《六國論》,通過對戰國時期六國滅亡原因的深刻剖析,提出了“弊在賂秦”的著名論斷,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家風傳承
????????蘇洵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深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親自教授兩個兒子蘇軾、蘇轍,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文學修養。在他的悉心教導下,蘇軾、蘇轍后來均成為宋代文壇的璀璨明星。
????????蘇軾、蘇轍不僅在文學上繼承了蘇洵的衣缽,更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蘇軾曾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蘇轍則歷任起居郎、中書舍人等職。他們的成就,無疑是蘇洵教育理念的最好體現。三人并稱“三蘇”,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總結
????????蘇洵的一生,是不斷求索與自我超越的生動寫照。從早年的不羈到晚年的文名遠播,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他的文章,如同靜水深流,不張揚卻蘊含力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