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888 字 54 圖,預估閱讀時間:6 分鐘
目錄
網絡之路第一章:Windows系統中的網絡
0、序言1、Windows系統中的網絡?1.1、桌面中的網卡?1.2、命令行中的網卡?1.3、路由表?1.4、家用路由器
網絡之路第二章:認識企業設備
2、認識企業設備?2.1、MSR810-W外觀?2.2、登錄MSR810-W管理頁面?2.3、快速設置上網?2.4、WLAN配置?2.5、LTE模塊配置?2.6、MSR810-W高級設置
網絡之路第三章:認識設備命令行
3、認識設備命令行?3.1、通過Console接口登錄設備?3.2、遠程登錄設備?3.3、Comware系統的基本命令?3.4、MSR810-W配置解讀?3.5、MSR810-W初始化配置
網絡之路11:認識網絡設備模擬器HCL
4、認識網絡模擬器?4.1、HCL華三云實驗室
網絡之路12:認識網絡設備模擬器eNSP
4.2、eNSP企業網絡模擬平臺
網絡之路13:認識模擬器Cisco Packet Tracer
4.3、CiscoPacketTracer
網絡之路14:認識網絡設備模擬器EVE-NG
4.4、EVE-NG??4.4.1、從OVF導入部署到ESXi??4.4.2、使用ISO安裝到WorkStation??4.4.3、EVE-NG導入iol鏡像??4.4.4、EVE-NG導入qemu鏡像
網絡之路15:認識虛擬化環境VMware ESXi
4.5、虛擬化環境VMwareESXi??4.5.1、定制ESXi?6.7安裝鏡像??4.5.2、部署ESXi?6.7??4.5.3、ESXi?6.7升級ESXi?7.0??4.5.4、vCenter納管ESXi主機
學習完VMware,我們不得不承認VMware虛擬化的強大,那國內有沒有拿得出手的虛擬化工具呢?去年在學習軟考網絡規劃師的材料時,發現里面竟然在介紹H3C的云計算虛擬化,最終我的論文也是寫的H3C的虛擬化系統CloudOS。結合最近的國產化趨勢,應該多介紹一些國產化的產品,那我們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H3C?CAS(Cloud Automation System)云計算管理平臺。
4.6、虛擬化環境CAS
作為云計算基礎架構的資源管理平臺,H3C的很多數據中心云計算解決方案都和CAS相關;同時,作為H3CNE-Cloud云計算方向的重點考察內容,首先要掌握CAS的部署和使用。
登錄H3C官網,在“支持→文檔與軟件→軟件下載→云計算→H3Cloud虛擬化平臺→H3C CAS虛擬化管理系統”路徑下,可以看到CAS目前主要提供ARM和x86兩個版本。
我們直接下載x86版本即可,ARM版本的安裝與x86基本一致。
4.6.1、部署CVM管理節點
因為前幾年主要使用的是CAS的3.0和5.0版本,相比于VMWare而言,整體體驗一般。我就不直接在物理機上部署了,用虛擬機來做個簡單的操作演示。
首先說一下,H3Linux系統是基于CentOS 7進行封裝的,這也是我一直使用的CentOS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選擇客戶機操作系統時,需要選擇“Linux→CentOS 7(64位)”。
虛擬機配置給到16核CPU、32 GB內存、200 GB系統盤,開啟嵌套虛擬化,最終配置如下:
然后啟動虛擬機,可以看到安裝的Grub引導都是CentOS 7的提示。
經過短暫的等待,進入到和CentOS 7一樣的配置頁面。
首先需要調整軟件包,默認是安裝CVK(Cloud Virtualization Kernel,云虛擬化內核)節點,是不具備管理能力。如果要對計算、網絡和存儲等資源進行管理,也就是對CVK節點等進行管理,就需要部署CVM(Cloud Virtualization Manager,云虛擬化管理系統)節點。
然后是磁盤分區配置,默認是手工分區方式。第一次安裝時,我們還不了解分區結構,需要將分區方式調整為自動分區。
然后調整網絡配置,將IP地址配置方式修改為靜態IP地址。
然后我們調整主機名,將默認的cvknode修改為cvmnode,點擊“Apply”來應用生效。
接下來,就可以點擊“Begin Installation”開始安裝了。
系統安裝完成后,會自動創建一個sysadmin賬號(默認密碼為Sys@1234),以備禁用“ROOT SSH權限”后使用。但是此時,我們要為root用戶設置一個密碼。
等待安裝完成后,系統會自動重啟,控制臺的配置頁面如下:
然后我們通過https://192.168.1.41/登錄CVM云計算管理平臺,默認的初始用戶名和密碼為admin/Cloud@1234。
然后就出現了報錯,提示“獲取主機MAC地址失敗”。裝過iMC的應該都了解,這是因為CAS檢測到運行于虛擬機中,需要獲取物理主機的一些信息。但是又沒有配置的頁面,那就只能調整一下虛擬機的配置了。在“編輯設置”中,進入“虛擬機選項”頁面,點擊“高級”下面“配置參數”中的“編輯配置”。
點擊“添加參數”,增加圖中所示的兩行配置。其中,“hypervisor.cpuid.v0”設置成FALSE的目的是欺騙虛擬機系統,使其不能發現運行在虛擬機中;“mce.enable”設置成TRUE的目的是啟用MCE(Machine Check Exception,機器檢查異常),也就是串口監聽功能,方便虛擬機發現硬件錯誤。
點擊“確定”后保存虛擬機設置。
當然,我們也可以直接修改主機的vmx配置文件。文件路徑的前半部分是數據存儲的位置,參考(升級),后半部分是虛擬機磁盤文件目錄。
然后我們在配置文件192.168.1.41-CAS.vmx的末尾添加一下兩行配置:
hypervisor.cpuid.v0?=?"FALSE"mce.enable?=?"TRUE"
之后重啟CAS虛擬機。再次登錄CVM管理平臺,登陸成功。
頁面很豐富,不過目前沒有添加主機和虛擬機。
在“系統”下的“License管理”中,我們可以看到CAS安裝完成后,默認自帶180天的企業增強版試用授權,可以管理1024個CPU和1024臺虛擬機,對于測試和學習來說,完全夠用。
如果要用來搭建業務系統,請在License有效期內升級商用授權,避免影響業務。
最后我們看一下H3Linux系統的相關信息。系統默認開啟了SSH服務,可以直接通過root用戶進行登錄。
我們可以看出,系統是基于CentOS 7.6.1810進行封裝的,這就是我們客戶機操作系統要選擇“Linux→CentOS 7(64位)”的原因。
然后我們看一下分區情況。
可以看到虛擬機數據分區/vms的大小為68 GB,該分區用于存放虛擬機的所有數據文件,原則上是越大越好。日志分區/var/log,該分區用于存放系統操作的日志文件,說實話,我感覺34 GB有點過分了。根目錄/的分區我們暫且不說,這個sda4分區的100 GB去哪了?看上去是分成了sda5和sda6,也就是/vms和/var/log,這要手工分配,應該要怎么操作呢?
在沒有任何配置的情況下,系統的內存使用量為7.4 GB左右。
內存占用比較高的是java和mysql進程。
4.6.2、部署CVK計算節點
部署完CAS的CVM之后,我們已經了解了H3Linux系統是基于CentOS 7進行封裝的。在部署CAS時,需要調整軟件包,來選擇是安裝默認的CVK(Cloud Virtualization Kernel,云虛擬化內核)節點,還是具備管理CVK節點能力的CVM(Cloud Virtualization Manager,云虛擬化管理系統)節點。其他的安裝過程和CentOS的安裝過程沒什么差異(CentOS操作系統最小化安裝部署)。
CVK是運行在基礎設施層和上層客戶操作系統之間的虛擬化內核軟件,用于實現上層客戶操作系統對底層硬件資源的訪問,需要資源池化的服務器均需要安裝CVK組件。而且CVK組件為默認安裝選項,比如我們上次安裝的CVM也是在CVK的基礎上增加CVM的相關軟件,如果僅有一臺服務器需要管理,直接安裝CVM即可,無需再單獨部署CVK。
但是為了對CVM和CVK進行簡單比較,了解一下相關差異,我們還是再安裝一臺CVK主機,主機的配置信息如下:
這次軟件包這里我們不用修改了,將分區方式調整為自動分區,再配置好網卡,就可以開始安裝了。
等待安裝完成后,系統會自動重啟,控制臺的配置頁面如下所示,和CVM的控制臺是一模一樣的。
然后我們探測CVK主機的80端口和443端口,發現均處于關閉狀態,說明CVK主機是不提供前臺WEB服務的。
登錄CVK主機后臺,查看主機系統資源使用情況,我們發現內存使用量相比于CVM的7.4 GB,只有1.5 GB,可用內存將近29 GB。
CVM中存在多個java進程,內存占用率將近20%,而在CVK中只有3.1%,初步可以判斷,CVM中的前端進程占用了比較多的內存資源。
查看系統分區情況。
可以發現,CVK和CVM的分區完全一致,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設備的sda1、sda2和sda3為系統分區,差別是CVM的根目錄使用空間為14 GB,比CVK的7.5 GB多了6.5 GB;而sda4為擴展數據分區,又分成了sda5和sda6兩個分區。
所以,如果我們后面想自己手工進行分區設置,可以將日志分區/var/log壓縮到10 GB或者更小,將根目錄/壓縮到30 GB或者更小,剩余的空間全部分配給虛擬機數據分區/vms,來存儲更多的虛擬機數據文件。
再將CVK納管到CVM之前,我們一定要檢查主機的系統時間是否正確。
如果系統時間存在誤差,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NTP文章(NTP服務的一套組合拳打法)進行配置。同時,在配置完成之后,使用以下命令將系統時間寫入到BIOS中,提高可靠性。
hwclock?-w
然后,我們就可以使用CVM納管CVK主機節點了。
4.6.3、CVM納管CVK節點
CVK是運行在基礎設施層和上層客戶操作系統之間的虛擬化內核軟件,用于實現上層客戶操作系統對底層硬件資源的訪問,需要資源池化的服務器均需要安裝CVK組件,CVK是不具備管理能力的。對CAS資源池中計算、網絡和存儲等資源的管理是通過CVM進行操作的。
在確保主機時間正確之后,我們就可以在CVM云計算管理平臺操作配置CVK節點的納管了。
在“云資源”頁面中,我們點擊“增加主機池”按鈕。
配置一個主機池名稱,點擊“確定”就完成了主機池的創建。
主機池創建好之后,我們點擊進入剛才創建的主機池,再點擊“增加主機”。
和vCenter一樣,配置好主機的IP地址和賬號密碼,就可以添加主機了(vCenter 7.0數據中心集群配置指南)。
添加完成后,我們就可以在主機池下看到主機信息了。
同理,我們還可以把CVM主機也作為CVK節點添加進來。
在主機cvmnode下面,我們可以查看CVK節點的“概要信息”。
在“硬件監控”頁面,我們可以查看主機的CPU、內存、溫度、電扇和風扇等硬件狀態信息。因為我是虛擬機,所以只能查看處理器和內存信息;我之前測試過HPE、H3C和紫光恒越的國產服務器,溫度、電源和風扇的狀態監控都是沒問題的。
“性能監控”這里,信息就基本都能看了,包括CPU利用率、內存利用率、I/O吞吐量統計、網絡吞吐量統計、磁盤請求、磁盤利用率和分區占用率等信息,監控項還是比較全面的。
“虛擬機”這里,暫時還沒有數據,等待著我們來添加。
在“存儲”頁面,我們可以看到/vms路徑的文件信息,主要是鏡像池isopool和默認池defaultpool,我在VMWare中配置ISOPool就是從這里學到的。
“虛擬交換機”頁面,可以看到默認的vswitch0管理交換機,下面還有一個虛擬交換面板,用來展示端口流量信息。但是,CAS的網絡配置沒有VMWare那么豐富,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類似端口組之類的配置,如果要模擬線路連接,只能是通過增加虛擬交換機來實現了。
我們在后臺查看OVS配置信息,可以看到vswitch0是橋接到接口eth0的,兩個接口的MAC地址都是一樣的。
“硬件”頁面,還是主要展示CVK主機的物理設備,包含物理網卡、GPU設備、存儲適配器和本地磁盤等信息。當然,我之前也查過,對HPE ProLiant DL360 Gen9支持的GPU設備也是有線的,而且需要NVIDIA的授權,算了,還是不要GPU了。
還有一些比較多的“高級設置”,可能比較有用的就是“路由配置”吧。
“任務”頁面,可以查看執行的歷史任務信息。
但是顯示的不全,正常是3個任務,這里只顯示了增加主機192.168.1.41這一個任務。
經過簡單的幾步操作,本來只有24線程的物理主機,現在有32核可用的CPU了,如果多配置幾臺,應該可以看起來更加高大上。
“主機健康度”這里,什么都還沒跑,就已經只有97分了,我記得好像是根據CPU、內存、存儲、網絡等各項資源的使用率來進行打分的。
然后我們點擊“一鍵健康巡檢”,可以看到CVM管理平臺目前存在1項故障,5項警告。
通過點擊檢測項,可以查看具體的告警信息和改進建議。
比如我們按照指導修改一下NTP配置,可以看到主機自動啟動NTP服務。
再次執行“一鍵健康巡檢”,可以看到修復后的問題狀態,僅剩下5項警告了。
當然,這個和主機健康度是沒有關系的,主機健康度還是之前的分數。
虛擬機的安裝過程和VMware類似,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參考安裝CentOS的文章(CentOS操作系統最小化安裝部署)和安裝Windows的文章(H3C CAS部署Windows虛擬機)。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吧
網絡之路第三章:認識設備命令行
網絡之路第二章:認識企業設備
網絡之路第一章:Windows系統中的網絡
網絡之路15:認識虛擬化環境VMware ESXi
網絡之路14:認識網絡設備模擬器EVE-NG
筆記本電腦安裝CentOS系統
CentOS和OpenEuler轉發性能對比
在筆記本上裝完KVM,發現VirtIO的性能比E1000高出不少
VirtIO的轉發性能竟然比E1000和VMXNET3都要好
VMware ESXi 6.7可以成功識別機械硬盤了
快速部署VMware ESXi 8.0(圖文版)
CentOS 7.9遺忘了root密碼怎么辦?
Linux修改或移除GRUB密碼
為什么8.8.8.8從全球訪問都很快?
安裝激活Office LTSC專業增強版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