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結構與核心貢獻聚焦
- 強調明確切入點和核心“亮點”貢獻,避免分散,確保至少一項最主要、富有創新的方法。
- 在該貢獻點上進行全面充分的實驗驗證,包括不同模型尺寸、普適性測試,以應對審稿專家的質疑。
- 建議從讀者或審稿人角度思考,提前把可能被問的問題、實驗條件差異解釋清楚,并在文中備注硬件/軟件環境。
3. 硬件資源與實驗可復現性
- 實驗在荷蘭 HPC(約 300 張 H100 GPU)大規模運行,耗費數千至上萬 GPU 小時。
- 實驗資源緊張時可考慮使用國內云端租賃(如阿里、騰訊)服務,節省采購與維護成本。
- 建議與企業合作,不僅獲得計算資源,也可共享真實數據;論文中需標注使用環境與配置,以增強復現性與對比公平性。
1. 聚焦研究方向與差異化競爭
- 當前在通用大模型方向競爭優勢有限,建議深入特定子場景,打造差異化,例如垂直視頻生成或多模態情感推理。
- 聚焦單一“亮點”貢獻,保證質量優于數量,避免資源分散。
2. 論文寫作與投稿節奏
- 數學/通信背景的研究者投稿周期通常較長(1.5~2年),可通過策略性并行推進,縮短時間。
- 推薦形成系列文章,每篇優化特定場景,與基礎文章形成延續。
- 團隊組合策略:師生協作+外部合作,擴大產出。
3. 團隊協作結構建議
- 理論與工程交叉合作,構建“1+1>2”的協同效應。
- 資深導師牽線,數學工具支持團隊研究。
- 鼓勵跨學科合作(通信、安全、網絡等),避免各自為戰。
5. 國際合作與資源獲取
- 合作方式:參加國際會議、郵件溝通、由學生牽頭與國外同行建立聯系。
- 明確分工,鼓勵國外學生參與實驗或模型改進設計,但不應替代本校學生完成核心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