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悲哀在于,懂得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打網球亦是如此。——題記
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可大部分人還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正如打網球一樣。盯準球、早點打、降低重心、保持專注……這些道理都懂,可依然還是打不好球。

今天我就結合自己學球和打球的親身經歷,來分析一下“道理你都懂,為什么就是做不到”的三個原因,與各位探討一下該如何去改變自己,走出“知道,可就是做不到”的怪圈。

別人的道理未必都適用于你
我們常常在球場上看到這樣的一幕:教練花大量的時間在巴拉巴拉講一大通話,但練球時間并不太多。不知你注意過沒有,那些喜歡花大量時間說教的教練往往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學員。我覺得最厲害的教練不在于一味說教或灌輸,而是要啟發學員去自己思考和試錯。只有在教練的點撥下慢慢摸索出來的方法,才是對學員有實質幫助的方法,也才是他真正掌握了的方法。

我說這段話的意思是,打好網球的那么多道理,其實都是別人總結出來,未必都適合你,只有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才是適合自己的。這也是你為什么聽過那么多道理,依然打不好網球的第一個原因。

道理懂了,能力還欠缺
我們都知道,打網球要早點預判,早點到位,早點擊球。可我們還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除了意識和習慣的原因,另一個可能是因為身體能力的欠缺。正如我們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不是在于我們懂不懂清華北大是好大學,而是在于我們有沒有能力考得上。能力欠缺是我們打不好網球的關鍵原因。

這就牽扯道人性固有的弱點,比如,懶惰、自以為是、得過且過等等。我們常常將不能進步的原因歸咎于年齡的增長和體能的下降。我曾問過一個專業的教練,中年人能不能再取得進步,讓自己不斷“漲球”。得到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專業教練給出的建議就是全面評估學員的身體能力和技戰術特點,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只要學員能克服畏難和懶惰的心理,嚴格按訓練計劃執行,肯定能取得進步。況且,就算技術沒有明顯提升,最起碼也能更加認清自己,豐富自己的戰術和積累自信。

習慣于停留在舒適區
每個人都有一個習慣的舒適區,我們都有習慣的接發球站位、習慣的擊球節奏,習慣的球拍甚至手膠等等。舒適區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讓我們覺得放松,而任何丁點的改變都會導致心理和生理上產生本能的逃避和拒絕。正如我們總喜歡晚上躺在床上看雞湯和勵志的演講視頻,而第二天起床后一切還是照舊,昨晚的雞湯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觸動,甚至一丁點的改變。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我們缺乏的不是道理,而是行動。你在打球的時候,有沒有思考?有沒有總結?你能不能及時準確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采取正確的應對之策?

成功沒有捷徑,改變的過程注定是不舒服的,哪怕是讓你提早1秒準備,提早0.5秒擊球,把擊球點往前移5厘米,這些細微的改變都會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因此,不要總是自我負強化和自我標簽化,也不要只停留在導致沮喪和沉淪的舒適區。

不逼一下自己,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也會進步,你也可以如此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