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前一篇插入排序:表插入中。我們用靜態鏈表的存儲方式。直接插入的策略,構建了一種新的插入排序算法:表插入。
有人可能會想到:相同是靜態鏈表的形式,為什么不使用更高效的折半插入策略呢?這樣的想法真的非常好,假設做到了。顯然是極大的優化。
? ? 我在網上還真看到了相關的內容,大家可搜下《表插入方法的改進》,里面有此想法的介紹。這篇博客就是介紹表插入的還有一種實現:表折半插入。看完一定讓你徹底理解它!
與一般的折半插入相比,有例如以下的幾點變化:
- 為了實現折半查找,我們對靜態鏈表的節點類型做了一些變化:加入了一個前驅指針。
它的意義非常顯然,曾經是high=mid-1,在單向鏈表中我們是做不到的(事實上能夠換種方式做到,只是相對麻煩),于是加入一指向其前驅的指針。構成雙向鏈表,方便進行此操作。
- while循環的結束條件,有所不同。這個要細致理解!
const int MAX=100;
typedef struct rec
{int data;int pre; //前驅 int next; //后繼
}Rec;
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n) //表折半插入
{Rec *rec=new Rec[n+1];for(int i=0; i<n; i++){rec[i+1].data=a[i];rec[i+1].next=rec[i+1].pre=0;}rec[0].data=MAX;rec[0].next=rec[0].pre=1;int low,high,mid;int p,k,l;for(int i=2; i<n+1; i++){//依據下面的賦值,我們能夠看出。這里使用的是左閉右閉區間 low=rec[0].next; //low指向最小的 high=rec[0].pre; //high指向最大的 l=i-1; //已有序的元素個數 while(low!=0 && high!=0 && rec[low].data<=rec[high].data) //循環結束條件得理解,特別是前兩個條件。
準確的是。第一個條件能夠不要 { mid=low; k=1; l/=2; // l>>=2 減半。為下次循環做好準備 while(k<l) //尋找mid位置 { mid=rec[mid].next; k++; } if(rec[i].data<rec[mid].data) high=rec[mid].pre; else low=rec[mid].next; } //插入第i個節點。相似于雙向鏈表的插入 rec[rec[low].pre].next=i; rec[i].pre=rec[low].pre; //加入前驅指針的作用體如今這里 rec[i].next=low; rec[low].pre=i; } //順著next指針方向打印 printf("表折半插入排序后\n"); p=rec[0].next; while(p!=0) { printf("%-4d",rec[p].data); p=rec[p].next; } printf("\n"); }
可假設
rec[i].data<rec[mid].data,就有high=rec[mid].pre,即high=1.此時顯然有rec[low]<rec[high],也就是說循環還得接著經進行下去。問題就出在這里!講到這里,你應該明確:即使出現low為0,它也會違反第三條件:rec[low].data<=rec[high].data)(由于rec[0]的值域是最大的)。這就是為什么說,第一個條件low!=0能夠去掉。- 數據結構與算法文件夾
- c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