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書摘來自異步社區《網站情感化設計與內容策略》一書中的第1章,第1.1節,作者 【美】Aarron Walter , Erin Kissane,更多章節內容可以訪問云棲社區“異步社區”公眾號查看
第1章 情感化設計
網站情感化設計與內容策略
1.1 革命:有失亦有得
18世紀末到19世紀,創意和創新的連鎖反應驅動的工業革命橫掃了西半球。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人類發現了將開采的資源轉成制造設備、交通工具和農業工具的方法,而這些加速了20世紀爆炸性的創新。譬如軋棉機、機床、蒸汽機、電報以及電話等新發明預示了一個充滿機遇和繁榮的未來。
雖然工業革命源于人類發展進步的烏托邦式愿景,但人類卻常常被遺落在時代進步之后。鐵匠、鞋匠、錫匠、織布工以及很多其他能工巧匠的生意逐漸被工廠奪走,因為工廠可以更快地以更低的成本制造產品。當機器登上了這個世界的舞臺,日常物品中手工的痕跡便開始逐漸退卻。
但有一些人對這種對進步的盲目追求發起了挑戰。19世紀中葉,隨著大規模生產的擴張,工藝美術運動試圖在家用物品生產領域重樹工匠的地位,讓這些產品能夠保留人類手工的痕跡。工藝美術運動的發起人,對于人們日常設計、制作和使用之物倍為推崇。他們意識到工匠總會在作品中留下他們的痕跡,而真正的才華總能歷久彌新。
如今我們仍可見一些類似的情況。為了追求更高的農作物產量和更低的種植成本,農場已經變成了將效益和人類福利對立起來的愚蠢公司。但一些本地農民卻正發現新市場,因為消費者也在尋找由人生產、供人享用的農產品。在大型賣場中充斥著一次性的大眾商品時,諸如Etsy和Kickstarter之類的網站卻在大力推崇原創藝術家們、手工業者和DIY設計者。他們的客戶鐘愛這樣的體驗。當你從個體工匠手里購買時,你就是在支持創意思維和家庭(而不是公司),你也因此可以把有故事的物件帶進自己的生活。這種感覺簡直太棒了。
作為網站設計師的我們,發現自己也有類似的境況。我們有著大把的機會去快速構建廉價的網站,卻喪失了對技藝或者訪客情感的敬意。我們可以運用圖片庫、模板以及放之四海皆可的拷貝來開發新的項目。我們可以將我們的行業降格成商品競爭,就像造就了工業革命那些人一樣。這樣的作品仍然有市場。
或者我們可以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一條那些篤信我們的作品中應當保留對人性的觸碰,保留自我的展示,由工藝美術運動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為我們所鋪設的道路。這一切對于他們來說并非可有可無,而是必由之路。
我很欣喜地發現在互聯網上有很多的網站設計已經走在了這條路上。接下來我將通過一些案例向你們展示這些原則,有遠見的人利用這些原則不僅建立了和訪客的聯系,還同時加速了他們的成功。這些原則之中有一個共同的脈絡——情感化設計——運用心理學和專業技術為用戶創造的體驗,讓他們感覺網站的彼端是人,而不是機器。
當我們開始探索情感設計,用新的聲音與訪客們對話的時候,我們便從事業的中期開始走向成熟。曾幾何時,網站并不像我們今日所見,那時與訪客的對話方式與如今大不相同,因為那時我們在嘗試成為機器,而尚未學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