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是經歷過健康體檢的健康人,或者做過手術的患者,基本都做過心電圖檢查。
都說久病成醫,所以有些人對血、尿常規等各項檢查的結果都門清兒得很,最起碼看一眼也能說出個大概齊。
偏偏心電圖這種常做的檢查,不但老病號如同看摩爾斯電碼一樣,而且上網也查不到結果,更關鍵的是多數臨床醫生也不會做更多的解釋!

WHY?
因為由簡單的曲線繪制而成的心電圖,卻分為P、Q、R、S、T等各種波形,在普通人看來長相都差不多,里面卻隱藏著心臟的很多“秘密”。
想要知道心電圖怎么看,看過之后你就會比其他人更明白更關鍵的是,要將這些秘密解釋清楚,就是醫生不做別的事情,專門花上三五天時間,患者聽了仍然會是一頭霧水。
可是有人非要鉆這個牛角尖,想要弄清楚自己的心電圖到底能反映什么?所以,本文只能嘗試去繁就簡,試圖將一些常見的心電圖問題做一下簡單的說明。
如何通過波形來簡單認識心電圖?
首先,心電圖紙并不是空白的,而是由一個個小方格組成的,而且不論橫豎,每5個方格間都有一條粗線。
等我們做完心電圖后,拿到手里的不管由幾條曲線構成,大體上,每個曲線都是由P波、PR間期、QRS波群、ST段、T波、QT間期等組成。

想要知道心電圖怎么看,看過之后你就會比其他人更明白這么說可能還不夠形象,大家可以將心電圖簡單的理解為是由“2低1高”的3個向上波形為基礎,構成的一連串曲線。
由于心電圖導聯較多,有的線條“長”得并不那么標準,我們可以先從最好辨認的那條開始,其它的先不用去管。
通過心電圖怎么看心律正常不正常?
敲黑板、看重點!
對于沒有經驗的普通人,想要在最短時間內搞明白自己心電圖的心率和心律,最好手頭有一個圓規和格尺(如果沒有圓規,格尺也勉強湊合)。
然后,拿起圓規,找到最好辨認的那條曲線,將尖部分別對準相鄰最近的兩個最高波型的最高點并固定,然后接連查看后面5—8個最高波型。
想要知道心電圖怎么看,看過之后你就會比其他人更明白如果彼此間隔一致,就說明心律正常,如果某兩個最高波型間的間距與其他的不一致,就說明心律不劑。
因為一般心電圖的走紙速度是每秒25毫米,所以最要測量一下兩個最高波型間的間距,然后代入公式(60×25)/測量距離,最終得數就是每分鐘的心跳次數。

如果是心律不齊的,那就要測量一下這條心電圖的從第一個到最后一個最高波型間的間距,然后算出第個間距的平均值,再用上面的公式進行計算。
如果是計算出來的得數大于100,就叫心動過速;小于60則被稱為心動過緩。
心電圖中的竇性心律指的又是什么?
正常人的心電圖診斷報告中,必須要有類似“竇性心律、大致正常心電圖”的文字描述。
這里所說的竇性心律,就是普通人的正常心律。
因為正常情況下,心臟是通過竇房結來控制心臟的正常活動節律,這種由竇房結發出沖動形成的心律就叫竇性心律。如果不是竇性心律,那就說明心臟有了問題,必須要查找一下原因了。
臨床醫生只要看到P波(就是2低1高3個向上波形的第1個波型)在Ⅰ、Ⅱ、aVF導聯(在每條心電圖前面或上方會有標注)是向上的,而aVR導聯呈現鍋一樣的倒置波型,同時PR間期(就是第1個向上波形開始段到第1個向下波形的開始段)長度在3-5個小格之間,就會說這個是竇性心律。
如果PR間期長度小于3格,多見于結性心律、預激綜合癥,一般沒有癥狀時可暫時不用去管它;如果PR間期長度大于5格,就有可能屬于I度房室傳導阻滯,老年人的PR間期也會過長。
有些人如果發現任何一條心電圖曲線中都找不到正常的P波,那就有可能屬于異位心律(就是心跳不由竇房結),這個屬于不正常的現象,最好及時查找原因。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越來越麻煩?這很正常,專業的事本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干!
前面咱們只說了關于心電圖的一點點問題,是不是感覺就有點看不太懂了?
這很正常。因為心電圖的診斷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有可能就連心內科的年輕醫生也能未必全看明白!
不過,要是上面說的這些你全弄明白了,也比大多數人懂的多多了!
另外,關于心電圖有兩個問題還是要特別說明一下:
1、心電圖正常也不代表心臟沒有問題。
有些醫生做心電圖經常用“抓”這個詞,說明并不是所有心臟問題都能反應在當前的這張心電圖上。
2、心電圖不正常也不能說明心臟有問題。
很多心電圖表現不正常,比如早搏、竇性心動過緩等,也許僅僅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