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在試產階段或者公測階段,發現有個別機器功能異常,研發定位為個別元器件損壞;
定位過程大致有如下步驟:
A-故障現象復現
B-輸入輸出檢查
C-電源及管腳狀態測量
D-交叉驗證
E-基本外觀觀察和特性測量
然后將器件郵寄給原廠做進一步分析。
終端研發針對此問題需要做風險評估或者風險排查,尤其是試產階段比如DVT、PVT階段發現的風險,不能輕易放行,否則萬一攜帶隱患進入量產階段或者出貨后再發現彌補,項目成本將指數級增加,甚至可能給品牌帶來毀滅性打擊。
下面就針對試產中某個器件損壞做個風險評估或者排查,其過程簡介如下:
1、原理設計排查---電應力
a、原理圖本身設計是否合理,耐壓值、電流能力是否正常并留有余量;
b、PCB設計布局布線是否正常;
c、特殊操作是否帶來電應力損傷,比如插拔、重啟、瞬間電流電壓等;
d、ESD和EOS是否滿足預期;
e、軟件控制是否正常;
2、環境因素排查---環境應力
a、工作環境溫度、濕度是否滿足產品要求;
b、長時間工作或者worse case條件下,器件溫度是否滿足規格要求;
3、制程風險排查---機械應力
a、PCBA測試夾具工裝對板材的應力大小是否正常;
b、PCBA測試夾具工裝是否與器件有干涉的風險;
c、插拔線材對PCB以及器件的應力是否合理;
d、結構堆疊是否正常,裝配余量是否充足;
e、打螺絲應力是否合理;
4、物料風險排查---物料問題
a、物料是否常規量產物料;
b、物料存儲是否正常;
c、物料是否在其他量產項目使用;
上述為階段小結,后續有更多經驗再更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