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管理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對產品碳足跡管理各項重點任務作出系統部署。
推動碳足跡管理、建立碳足跡認證制度不僅有助于規范碳標識管理流程、促進綠色低碳消費,也對我國提高全社會節能降碳意識、推動產業升級、妥善應對貿易壁壘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于碳足跡的核算方法、核算標準等,前面已經做過相關介紹:
碳科普|搞清楚碳足跡?只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本文主要介紹碳足跡中的九個關鍵定義,幫助大家對碳足跡有更加全面細致的了解。
一、國家碳足跡
包括所有為了滿足家庭消費公共服務以及投資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或二氧化碳,國家、部門或者地域層級,國際比較通用的主要是《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IPCC,2006)以及《ICLEI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指南》(ICLEI,2009)。
二、企業碳足跡
企業碳審計的實施,需以碳足跡評價為基礎,通過碳足跡評價得出企業碳排放量,在此基礎上開展審計工作。國際范圍內碳足跡評價標準可借鑒ISO14064和GHG Protocol,結合兩者,以生命周期法為基礎,核算出的企業生產活動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或二氧化碳排放。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碳足跡的核算可分成采購期、生產期、銷售期和報廢期四個環節。由于每個環節在產品生產周期中所占時間的長短不同,消耗能源種類和方式不同,產生的碳排放也就不一樣。通過全面評估生命周期內每個環節的能源、材料的利用以及碳排放情況,進而去控制和約束企業自身的排放行為達到減少碳排量的目的。
三、產品碳足跡
一般是指產品從原材料獲取、產品生產、分銷、使用、廢棄回收等生命周期各階段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以CO2排放當量的形式表示)的排放量,用于識別管理供應鏈上各主體的碳排放關系,是實施碳減排的有效切入點。
產品的分類主要有服務(例如運輸)、軟件(例如計算機程序)、硬件(例如發動機機械零件)、流程性材料(如潤滑劑、礦石、燃料)以及未加工原料(如農產品)。其中,服務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主要包括在為顧客提供的有形產品(例如待維修的汽車)上所完成的活動、在為顧客提供的無形產品(例如為納稅所進行的收入申報)上所完成的活動、無形產品的支付(例如知識傳授方面的信息提供)、為顧客創造氛圍(例如在酒店和餐廳)等。
四、個人碳足跡
主要是針對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計算出相關的溫室氣體或二氧化碳排放量。針對個人碳足跡的計算,目前已有許多網站提供了專門的“碳足跡計算器”,只要輸入一定的生活數據,即可計算出相應的“碳足跡”。比如家庭用電中每消耗一度電即產生0.785KG的碳排放量,小轎車出行每消耗一公斤汽油即產生2.7KG碳排放量,家用自來水中每消耗一噸水即產生0.91KG碳排放量。
五、生命周期評估(LCA)方法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碳足跡的主要計算方法之一,指對某一產品(或服務)從取得原材料,經生產、使用直至廢棄(或回收)的整個(或部分)“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計算方法,計算過程比較詳細準確。在計算產品碳足跡時可以選擇基于“搖籃到大門”或“搖籃到墳墓”的方式進行量化。
“搖籃到大門”(B2B):是指產品的碳核算到該產品走出工廠為止,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非終端消費的產品,如鋼鐵、水泥、玻璃、陶瓷、混凝土等。
“搖籃到墳墓”(B2C):是指產品的碳核算到該產品進入消費者手中為止,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終端消費的產品,如食品、服裝、家電等。
六、碳核查
碳核查由國家強制性執行,是控制重點排放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引導企業低碳轉型的工具,也是國家推行碳市場要做的前期工作。碳核查多由國家下發任務到各省市發改委,各省市發改委公開招標有資質的核查機構,核查機構對重點排放單位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核查、核算和成果提交,經過驗收后由各省發改上報國家發改委。
而產品碳足跡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直接及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評價產品存在于經濟社會全過程中的溫室效應環境影響,從而改善企業管理方式,促使整個產業鏈減排,進而迎來更多的消費者,帶來更多盈利,主要由企業自行組織。此外,二者的流程、常用標準、核算范圍也有所不同。
七、碳補償
許多企業無法立即將排放量減少到零,因為企業需要數年時間進行技術投資并適應碳中和所要求的習慣,而且組織的碳排放可能永遠都無法減少到零。除了現在可實現的減排,也可以投資于組織之外的減排,即所謂的補償。碳補償通過資助其他地方同等的碳減排量來補償自己的碳排放。比如,企業可以通過購買一張碳抵消證書,來支持一個可再生能源項目,這個項目可以減少相當于其一年碳排放量的二氧化碳,以此彌補碳足跡,實現碳中和。這一選擇有助于加速全球減排努力,并為自己的組織設定“碳價”(Carbon price),為企業更快地減少自己的排放提供經濟激勵。
八、全球變暖潛值
對于計算碳足跡后溫室氣體的效應,最常見的方法是測量其全球變暖潛值(GWP)。全球變暖潛能值是一種指數,衡量與基準二氧化碳相比,單位質量某種物質在選定時間段內累計排放造成的輻射強度。GWP越大表示該溫室氣體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溫室效應越大。GWP值可以將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CO2e)。在京都議定書中受到管制的物質有二種:一種是具有很高的全球暖化潛勢,另一種是全球暖化潛勢不大,但在地球大氣層中的濃度正快速上升。
(圖1 全球變暖潛值(GWP)隨著時間的變化情況)
九、碳標簽
碳標簽是碳足跡評估的應用方式之一,是一種環境標識,旨在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推廣低碳排放技術。它通過在產品標簽上量化展示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判斷和選擇的標準,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碳環保的商品。碳標簽通常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評估,包括原料獲取、生產、運輸、使用和處置等各個階段的碳排放。
(圖2 中國碳標簽標識)
我國于2018年初開始推動“碳足跡標簽”計劃,中國碳標簽制度也在制定、逐步完善中,2022年1月,《企業碳標簽評價通則》發布,作為國內第一個以企業性質為主導的碳標簽評價團體標準。未來,碳標簽將成為產品的綠色通行證,將成為行業企業碳減排的綠色標志,將成為鏈接公眾與雙碳的重要橋梁。
小結:
展望未來,緊密圍繞現代產業及與新質生產力緊密相關的產業,建立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趨勢的碳足跡核算技術方法是我國的必然選擇。這將有助于引導整個制造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為我國在全球綠色競爭中贏得先機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來自AMT企源碳管理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