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路聚合技術
一 鏈路聚合概述
鏈路聚合定義
鏈路聚合是把多條物理鏈路聚合在一起,形成一條邏輯鏈路。
應用在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間鏈路。
分為三層鏈路聚合和二層鏈路聚合。
二 鏈路聚合的作用
1. 鏈路聚合模式
- 靜態聚合模式
- 端口不與對端設備交互信息。
- 選擇參考端口根據本端設備信息。
- 用戶命令創建和刪除靜態聚合組。
- 靜態聚合工作原理
- 管理員手動指定參與聚合的端口,并配置相關參數。端口的選擇和聚合組成員的確定完全由人工配置決定,不需要鏈路聚合控制協議(LACP)進行協商。只要端口狀態為 Up 且配置符合要求(如速率、雙工模式等),就會加入聚合組并參與數據轉發。例如在創建靜態聚合組后,成員端口狀態為 Up 時,會選舉參考端口,再將其他端口的雙工、速率、端口號等與參考端口對比,配置一致且未達到 Selected 端口數上限的端口,就會成為 Selected 端口用于轉發數據。
- 靜態聚合特點
- 配置簡單:無需復雜的協議配置,適合網絡規模較小、對鏈路聚合需求相對固定的場景。
- 靈活性差:一旦配置完成,端口的聚合關系相對固定,當網絡拓撲或需求發生變化時,需要手動修改配置。
- 無協商機制:不具備自動協商和故障檢測功能,當鏈路出現故障時,不會自動調整鏈路狀態,可能需要人工干預來恢復。
- 動態聚合模式
- 端口的LACP協議自動使能,與對端設備交互LACP報文。
- 選擇參考端口根據本段設備與對端設備交互信息
- 用戶命令創建和刪除動態聚合組
- LACP(鏈路聚合控制協議)是一種基于IEEE802.3ad標準的、能夠實現鏈路動態聚合的協議。
- 動態聚合工作原理
- 使用鏈路聚合控制協議(LACP)進行端口協商,交換機之間通過發送 LACP 協議數據單元(PDU)來交換端口信息,自動選擇活動鏈路和備份鏈路。通過 LACP,交換機可以動態調整鏈路聚合組的成員端口,確保鏈路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例如,交換機之間通過 LACP 交互端口優先級、系統優先級等信息,選舉出活動端口和備份端口,當活動端口出現故障時,備份端口會自動切換為活動狀態繼續轉發數據。
- 動態聚合特點
- 自動協商:能夠自動檢測鏈路狀態和端口參數,根據網絡情況動態調整鏈路聚合組的成員端口,提高鏈路的可靠性和容錯能力。
- 靈活性高:當網絡拓撲發生變化或鏈路出現故障時,LACP 能夠自動重新協商,快速調整鏈路狀態,無需人工干預。
- 配置復雜:相比靜態聚合模式,動態聚合模式的配置涉及到 LACP 協議的參數設置,需要對協議有一定的了解,配置難度相對較高。
靜態聚合流程
動態聚合流程
2. 聚合鏈路負載分擔原理
聚合后鏈路基于流進行負載分擔
鏈路捆綁負載均衡
三 典型配置案例
1. 手動鏈路捆綁(Cisco)
兩邊不需要鏈路捆綁協議的協商,直接俄進行捆綁。
2. 靜態鏈路聚合(H3C)
3. LACP鏈路捆綁(Cisco公有)
LACP鏈路捆綁(IEEE 802.3ad標準鏈路聚合協議)
LACP工作方式
- 被動(Passive)
- 設備不主動發送 LACP PDU,只有在收到對端設備發送的 LACP PDU 后,才會回應并參與協商。當一端設備配置為主動模式,另一端配置為被動模式時,也能協商建立鏈路聚合;但如果兩端都為被動模式,則無法建立鏈路聚合。這種模式常用于對端設備配置不可知,且希望設備能自動適配協商的場景。
- 主動(Active)
- 設備主動發送 LACP PDU,積極與對端設備進行協商,以建立鏈路聚合組。在這種模式下,只要兩端設備都配置為主動模式,就能自動協商建立鏈路聚合。 例如,在大型園區網絡核心層的兩臺交換機之間,都配置為主動模式,可自動完成鏈路聚合配置,提升鏈路帶寬。
4. PAGP鏈路捆綁(Cisco私有)
5. 動態鏈路聚合(H3C)
6. 鏈路捆綁注意事項
- 速率/雙工:所有捆綁的接口都應具有相同的速率和雙工模式(全雙工 / 半雙工)
- Access鏈路:Access 類型接口(接入層,用于連接終端)捆綁時,必須同屬一個 VLAN,確保終端接入后,同一聚合組流量在相同 VLAN 內轉發 。
- Trunk鏈路:Trunk 類型接口(用于交換機間、交換機與服務器間,傳遞多 VLAN 流量 )捆綁,需保證 Trunk 封裝(如 802.1Q )、允許通過的 VLAN 列表、Native VLAN(本征 VLAN,不打標簽傳輸的 VLAN )完全相同,否則不同設備對 VLAN 識別、轉發會混亂。
- 超長幀:若網絡需傳輸超大幀(超過標準以太網幀尺寸 ),捆綁接口對 “是否允許巨型幀” 的配置要一致,否則可能因部分接口拒絕超大幀導致傳輸失敗。
- 協議過濾:捆綁接口的 ACL(訪問控制列表,用于包過濾、流量控制 )配置需相同,保證流量經過聚合組時,各鏈路執行一致的訪問策略,避免策略沖突引發異常。
- Qos配置:QoS(服務質量,保障不同業務流量優先級 )配置要一致,確保聚合組內流量按統一規則調度、排隊,維持業務體驗(如語音、視頻流量優先轉發 )。
- 接口類型限制:動態 VLAN 接口(VLAN 動態分配場景 )、安全接口(配置端口安全,如 MAC 地址綁定 )、dot1x 接口(基于 802.1X 認證 )、SPAN 目的接口(用于流量鏡像 )不能參與捆綁,因這些接口有特殊功能邏輯,捆綁會破壞原有機制。
- 以太網通道組號:僅在設備本地生效,不同設備間聚合組號可不同,配置時無需強制統一,降低對接復雜度。
- 廠商設備限制:部分廠商設備存在 “光電口不能綁定” 限制(如光口和電口物理特性、協商機制差異 ),實際部署要適配設備特性。
- 工作鏈路數量:同時最多 8 條鏈路可工作,即聚合組中 Active 鏈路(轉發流量)上限為 8 條,超出部分可能作為備份(Standby ),故障時切換。
),實際部署要適配設備特性。- 工作鏈路數量:同時最多 8 條鏈路可工作,即聚合組中 Active 鏈路(轉發流量)上限為 8 條,超出部分可能作為備份(Standby ),故障時切換。
- 負載分擔模式:聚合接口兩端(如交換機 A 和交換機 B )負載分擔模式(如基于源 MAC、目的 MAC、IP 等哈希算法 )可不同,因兩端獨立計算流量分擔路徑,不影響聚合功能,靈活適配設備配置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