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度過了忙碌的4個月,經歷了加班、籌備wedding、更新簡歷,終于有些許喘息時間。
下面的規劃比較簡單,一個是備考3個月后的雅思,一個是積累牛客網沖浪經驗,最后一個是記錄工作交接項。
牛客網刷刷刷這個系列也終于迎來久違的更新。
Liunx的進程管理機制介紹一下
Linux操作系統的進程管理機制是系統管理的核心之一,它負責管理和控制運行在系統中的所有進程。下面將從不同的方面詳細介紹Linux的進程管理機制:**顯示系統執行的進程**ps命令:ps命令用于顯示當前系統中正在執行的進程,常用的參數包括-e(顯示所有進程),-f(顯示進程的詳細信息)和-u(顯示指定用戶的進程)。
top命令:top命令用于實時監控系統的進程和系統資源使用情況,它以交互方式顯示進程列表,并按照CPU使用率或內存使用率進行排序。
**終止進程**kill命令:kill命令用于終止指定進程,它向指定進程發送一個信號,可以是終止進程的信號(默認為SIGTERM)或其他自定義信號。
killall命令:killall命令也是用于終止進程,但它可以根據進程名稱終止多個進程。
**查看進程樹**pstree命令:pstree命令以樹形結構顯示進程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進程之間的父子關系。
htop命令:htop是一個增強型的top命令,它提供了更直觀的界面來監控進程,并以樹狀結構展示進程之間的關系。
**服務管理**systemctl命令:systemctl命令用于管理系統服務,可以用來啟動、停止、重啟和查看系統服務的狀態。
**動態監控進程**
top命令監控:通過top命令,用戶可以實時監控系統中進程的運行狀態和資源占用情況。
交互操作:top命令提供了一個交互界面,用戶可以通過界面上的命令來對進程進行操作,如更改顯示順序、過濾進程等。
**監控網絡狀態**
netstat命令:netstat命令用于顯示網絡連接、路由表、接口狀態等信息,幫助用戶了解網絡狀態。
ss命令:ss命令是另一個用于監控網絡狀態的工具,它可以顯示套接字統計信息,比netstat命令更高效。總結來說,Linux進程管理機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和命令,使得系統管理員能夠有效地監控和管理系統中運行的進程。通過合理利用這些工具,可以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效率。對于Linux系統管理員來說,熟練掌握這些進程管理工具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關鍵。
Linux的內存管理機制介紹一下
Linux的內存管理機制是操作系統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它負責管理系統的物理內存和虛擬內存,確保內存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數據的安全存取。下面將詳細介紹Linux的內存管理機制:**內存地址轉換:**
Linux通過邏輯地址、線性地址和物理地址三個層次來管理內存。邏輯地址由程序使用,經過段機制造轉換成線性地址,再通過頁機制轉換成最終的物理地址。
在Linux中,雖然邏輯地址和線性地址的值是一樣的,但它們通過不同的機制進行尋址,最終都映射到物理地址上。
**虛擬內存技術:**
Linux采用虛擬內存技術,允許系統使用的內存超過實際物理內存的大小。這是通過將進程的地址空間劃分為多個頁面,每個頁面通常為4KB或更大,這些頁面被映射到物理內存或交換空間上。
當進程訪問一個尚未映射到物理內存的虛擬地址時,會發生缺頁異常,此時操作系統會從磁盤加載數據并建立映射。
**物理與虛擬內存:**
物理內存是系統硬件直接提供的內存,而虛擬內存則是利用磁盤空間虛擬出的邏輯內存,稱為交換空間(Swap Space)。
在物理內存不足時,Linux內核會將不常用的內存塊信息暫時寫到交換空間,從而釋放物理內存供其他用途使用。
**分頁存取機制:**
為了充分利用物理內存,Linux內核會在適當的時候自動將不經常使用的數據塊交換到虛擬內存中,而將常用信息保留在物理內存中。
**內存區域劃分:**
Linux將內存劃分為多個區域,包括內核空間、用戶空間、緩存和交換分區等。
這種劃分有助于優化內存的使用效率,比如緩存區可以存儲常用數據,加快訪問速度。
**高級內存管理技術:**
Linux使用了如頁表項緩存(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TLB)來加速地址轉換過程,以及Copy-on-Write(寫時復制)機制減少對共享頁面的不必要復制。
**內存命令管理:**
free命令用于顯示當前系統的內存使用情況,包括物理內存、交換內存和緩沖區內存的信息。
該命令對于系統管理員監控系統內存狀況和性能調優非常重要。
此外,在實際場景中,了解Linux的內存管理機制可以幫助系統管理員有效地診斷和解決性能問題。例如,如果系統運行緩慢,可能是因為物理內存不足導致頻繁的交換操作。這時,可以通過增加物理內存或優化內存使用策略來提高系統性能。
進程管理優化是什么
進程管理優化是提高操作系統性能和效率的關鍵環節。進程管理優化涉及一系列技術和方法,旨在提高系統的性能,確保所有進程都能公平、有效地訪問系統資源。這些技術包括進程調度算法的優化、內存管理策略的改進以及有效的資源控制機制等。
Linux進程調度是操作系統核心功能之一,它決定了進程的運行順序和CPU時間的分配。Linux內核采用了多種進程調度算法(如完全公平調度器CFS),這些算法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場景進行選擇和配置,以實現最佳的系統性能和響應速度。
除了調度算法外,Linux還提供了豐富的命令和工具來監控和管理進程,如top、ps、kill命令等。利用這些工具,管理員可以查看和控制進程的狀態,從而進行實時的性能調優。同時,通過nice和renice命令,可以調整進程的優先級,使系統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不同調度類和優先級是什么
優先級的分類
**實時優先級**(rt_priority):實時進程具有最高的優先級范圍,從1到99。數值越大,表示優先級越高,即越優先獲得CPU的執行權。這允許對時間敏感的應用程序得到快速的響應。
**靜態優先級**(static_prio):對于非實時進程,靜態優先級的范圍是100到139,其中值越小,優先級越高。用戶可以通過nice值調整進程的靜態優先級,從而影響其在公平調度類中的位置。
**普通優先級**(normal_prio):這是進程的動態優先級,會根據其行為和系統策略進行調整。例如,一個長時間運行的進程可能會導致其normal_prio降低,從而給其他進程讓出CPU時間。
**限期優先級**:限期調度的優先級比實時進程還要高,確保有嚴格時間要求的任務能夠得到及時處理。
**限制優先級**(-1):這是一種特殊優先級,用于某些系統進程,這類進程通常執行重要的系統功能,需要始終處于就緒狀態,以便在必要時快速響應
內存回收優化怎么實現
Python的內存管理主要通過引用計數和垃圾回收機制來實現。**引用計數**:每當對象被引用時,其引用計數增加;當引用減少時,計數相應減少。當引用計數降至零時,對象將被銷毀并回收其內存。這種機制簡單而高效,能夠及時清理不再使用的對象。
**垃圾回收機制**:為了解決引用計數無法處理的循環引用問題,Python采用了分代回收、標記清除等算法。這些算法按對象的存活時間將對象分為不同的“代”,對不同代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有效提高了內存的使用效率。
除了內置的內存管理機制外,開發者還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來進一步優化內存使用。例如,避免不必要的大對象復制、使用生成器和迭代器來減少內存占用、及時釋放不再使用的對象等。這些做法不僅幫助減少內存消耗,還能減輕垃圾回收的負擔,從而提升程序的整體性能。Java中的內存回收則側重于自動垃圾收集(GC)的優化。**減少對象數量**:產生較少的垃圾對象可以減少GC的運行次數,這可以通過復用對象和避免非必要對象生成來實現。
**縮小對象體積**:使用原始類型代替包裝類型,避免查詢數據庫時獲取不必要的字段等,都能減少內存占用。
**縮短對象存活時間**:調整代碼邏輯,使對象盡快變得可被回收,從而減少總體的GC次數。
kernel panic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中斷處理程序中的不當函數調用**:在Linux系統中,當內核在中斷處理程序中運行時,它不處于任何進程的上下文。如果在此處使用可能導致睡眠的函數(如信號量等),則可能破壞系統的調度機制,從而導致kernel panic。這是因為中斷處理程序是運行在原子上下文中,不允許被打斷或延遲。
**內核堆棧溢出**:當程序存在循環或多層嵌套調用深度過多時,可能會導致堆棧溢出,從而引發kernel panic。這種情況在調試過程中可能通過分析內核輸出的panic信息來定位問題所在。
**除0異常、內存訪問越界和緩沖區溢出**:這些編程錯誤如果發生在用戶空間的應用程序中,通常可以通過異常處理機制恢復。但若這些錯誤發生在內核空間,由于內核沒有上層可以交付錯誤,將直接觸發kernel panic。
**內核死鎖和自旋鎖的錯誤使用**:自旋鎖用于實現內核的并發控制,錯誤的嵌套使用或者在持有自旋鎖時進行長時間操作都可能導致系統死鎖,進而引起kernel panic。
內核線程中的死循環:如果內核線程中存在無限循環的邏輯錯誤,這可能導致內核資源被迅速耗盡,最終觸發kernel panic。
常見的設計模式有哪些
常見的設計模式有23種,它們被分為三大類:創建型、結構型和行為型。這些設計模式為軟件設計問題提供了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案,幫助開發者編寫出更加靈活、可維護、模塊化和可復用的代碼。以下是對這三大類設計模式的具體介紹:創建型模式:關注對象的創建過程,共五種。
工廠方法模式:定義一個創建對象的接口,但讓子類決定要實例化的類。工廠方法讓類的實例化推遲到子類。
抽象工廠模式:提供一個接口,用于創建一系列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的接口,而無需指定它們具體的類。
單例模式:確保一個類只有一個實例,并提供一個全局訪問點。
建造者模式:將一個復雜對象的構建與它的表示分離,使得同樣的構建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表示。
原型模式:用原型實例指定創建對象的種類,并通過復制這些原型創建新的對象。
結構型模式:處理對象的組合,共七種。
適配器模式:允許對象之間存在不同的接口時進行交互。
裝飾器模式:動態地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額外的職責。就增加功能來說,裝飾器模式比生成子類更為靈活。
代理模式:為其他對象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
外觀模式: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接口,用來訪問子系統中的一群接口。外觀定義了一個高層接口,讓子系統更容易使用。
橋接模式:將抽象部分與它的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可以獨立地變化。
組合模式:讓客戶通過一個統一的方式來訪問組合對象中的所有對象,無論這些對象是單個對象還是組合對象。
享元模式:使用共享對象來支持大量的小粒度的對象。
行為型模式:處理對象間的通信,共十一種。
策略模式:定義一系列算法,把它們一個個封裝起來,并使它們可以互相替換。此模式讓算法的變化獨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戶。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個方法中定義一個算法的骨架,而將一些步驟延遲到子類中。模板方法可以在不改變算法結構的同時,重新定義算法中的某些步驟。
觀察者模式:定義了對象之間的一對多依賴關系,這樣一來,當一個對象改變狀態時,它的所有依賴者都會收到通知并自動更新。
迭代子模式: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對象中各個元素,而又不暴露該對象的內部表示。
責任鏈模式:避免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讓多個對象都有可能接收請求,將這些對象連接成一條鏈,并且沿著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有一個對象處理它為止。
命令模式:將一個請求封裝為一個對象,從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參數化;對請求排隊或者記錄請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銷的操作。
備忘錄模式:在不破壞封裝的前提下,捕獲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并在該對象之外保存這個狀態。這樣以后就可利用該保存的狀態恢復對象。
狀態模式:允許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時改變它的行為。對象看起來似乎修改了它的類。
訪問者模式:表示一個作用于某對象結構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變各元素的類的前提下定義作用于這些元素的新操作。
中介者模式:定義一個中介對象,封裝一系列的對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對象不需要顯式地相互引用,從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獨立地改變它們之間的交互。
解釋器模式: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它的文法的一種表示,并定義一個解釋器,這個解釋器使用該表示來解釋語言中的句子。